搜索
 

古渚遐思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幼时听老人说过,九江是块“排地”,传说远在宇宙洪荒之时,泊在此处的木排受到长江泥沙的长期冲积,久而久之,这木排之上沉积的泥沙便形成了这么一片土地。初时觉得这个传说很神奇,继而看到九江临长江傍鄱湖,城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天然一座水城,长江之中还有江心洲与九江城隔水相望,好似印证了“排地”之说,我宁信其然。

渚者,水上之洲也。远古时,九江原就是长江之渚,只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江渚逐渐与南面的庐山连成一片,成为背山临江的形胜之地。湓城、浔阳、江州、九江,千百年来无论名称怎么变迁,都与水紧密相联。

蛮荒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前201年,汉朝大将灌婴奉命镇守湓口,掘井筑城,开创了这座城市的纪元。今天,古迹尚存的浪井(亦称灌婴井),其深邃的井水中,早已听不到当年的长江浪涛搏击之声,然而,远方的游客,过往的行人,你可曾从这井中倾听过汉唐的余韵,溯寻这古城的沧桑?

这里自古为军事重镇。自灌婴驻守之后,三国赤壁之战,东吴周瑜在此点将发兵;南宋岳飞抗金,率军屯守九江;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湖,陈友谅建都于此;清代曾国藩进剿太平军,血战九江;更有近代南昌八一起义策划于浔,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此阻击日寇……两千余年的战火熏陶,一次次地为这座城市镌刻了浴火重生的历史印痕。

水陆之便,得天独厚,使九江历来成为重要商埠口岸。位列“三大茶市”、“四大米市”,名闻遐迩,这里也曾是巨贾名商聚集之地。就连洋人也垂涎于此,逼迫衰微的清廷把九江列为通商口岸,租借此处一块地建成“洋街”。幸九江人民于大革命时期奋起抗争,在全国率先收回租界,扬眉吐气了一回。

曾有多少墨客骚人流连于九江,游学、居住、为官,周敦颐、朱熹多年兴学、讲学于此,开宋明理学之祖。历代文人雅士不吝笔墨,在这里留下的千古名篇,不胜枚举。“九江秀色可揽撷”,庐山之巅,长久回荡着诗仙李白指点大好河山的纵情长啸;“江州司马青衫湿”,浔阳江头,仿佛萦绕着白居易叹惜琵琶歌女的浅唱低吟。

就是这么一片沃土,这么一座古城,本应早就成为通都大邑。然而,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九江城区仅有3.5平方公里,城中多为一二层的板房或砖木结构的矮房,主街一条,闾巷若干,人口数万,且满目疮痍,形象枯萎凋敝。按现时的标准,这样的状况至多只能算得上是个小有规模的镇而已。何以至此?实乃九江虽尽得地利之便,却未逢天时,千百年来屡经战火摧残,加上水患频仍,真是天灾人祸,九江城遍体鳞伤,岂得兴盛?

幸得新中国天下太平,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九江城区规模倍增,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区拓展步伐加大,至1990年,九江建成区已达31平方公里。

1990年代的城市房地产开发拉开了九江旧城改造的序幕。开始还只是零打碎敲式的,多为单体的住商楼,亦有少量小型住宅区,取代了部分低矮旧房。进入21世纪后,成片的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色调,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几年间,到处是高楼林立,苍翠环绕,好一幅莺歌燕舞、旧貌变新颜的壮阔画面。

及至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九江城市建设又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跃。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当房地产商们还在忙于小区开发之时,九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出大手笔,道路交通、公园广场、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每年都有新作问世。

数十条新建的城市主次干道把九江城区框架拉开之后,拓展了城市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不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而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着眼于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我们的城市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新落成的九江博物馆气势恢弘,荟萃了数千年的文物珍品,配备现代化的陈列保管设施,向人们展示九江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精心打造的九江艺术中心造型婀娜多姿,在这里频频举行大型文艺活动,当盛装舞女伴着原创于浔阳江畔的古曲《春江花月夜》翩翩起舞之时,那舒缓委婉的悠扬旋律,如诉如歌,恰如向人们深情地倾诉着这座江城古老的文化渊源。

市第一医院、中医院都在新区建起了新院区,市一中、九江小学、双峰小学等优质中小学均在新区建起了分校,为新区的医疗和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性住房为低收入市民提供了新居,许多在九江打工的农民工也住进了公租房,有条件的农民工干脆就买了商品房,成为九江市的新市民。一些大型超市、综合性商城都先后在新区建成开业,新的商业活动中心正在逐渐形成。

随着城区的拓展,新区的公园与广场建设几乎是同步推进,适时地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需要。

如果说前些年建成的白水湖公园还略显单调,胜利公园设施还不够完善,那么近两年新建的南山公园就使许多市民眼睛一亮,其规模、设施、景观以及文化构思都显得很有创意。改造重建琵琶亭公园的园艺设计别具一格,寓曲径通幽之趣;新建的琵琶亭古朴厚重,楼阁台榭古色古香,散溢着传统文化内涵的芬芳。

走上街头,只见许多大大小小的花坛、绿化园艺小品遍布城区,各条道路的行道树引进了许多名贵树种,全城绿荫如盖,郁郁葱葱,让九江成功地跻身于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的行列。

自建成大型多功能的和中广场后,许多中小型广场陆续出现于多个公园、江畔、湖滨和小区,每到晚间,那风靡当代的广场舞活跃于城区的各个广场,为乐此不疲的大叔大妈和姑娘小伙儿们带来了尽情的欢悦。太极健身、气功养生的群体也多云集于此,映衬出这座城市的盎然生机。

八里湖海韵沙滩使景色怡人的水城风光美到极致,吸引了许多市民携家带口来此休闲观光,流连忘返。一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去了美国的九江人,近年回九江探亲访友,友人陪其逛遍了九江全城,让其惊叹不已。到了海韵沙滩,更让其激动难捺,直说好似美国的曼哈顿风光,其乡音未改的一口九江话,不断喃喃念叨:“九江现在这么漂亮,环境这么好了,九江人还要去么事美国?”

在建设新区的同时,老城的道路、排水、园林、绿化以及公共交通、商业服务等关乎民生设施,近年来也通过维修改造,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政府每年都安排数十个重点改造项目,对老城的一些道路进行拓宽改造,修整人行道,整治边街小巷,改造和新建排水设施,清理街面各种线网,美化沿街墙体立面,一系列的综合性整治措施,使老街区一扫疲态,焕发出崭新的面貌。那些佐证城市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如烟水亭(周瑜点将台)、能仁寺(建于晋代)、锁江楼(建于明代)、天花宫(清代建筑)等,也都纷纷拂去历史的尘埃,修葺一新,正所谓历尽风云,容颜未老。

九江古城蓄势已久,厚积薄发,新区的开发与老城的完善两手并举,新区老城水乳交融,携手并进,2015年底,九江市建成区已达102平方公里,其规模相当于新中国建立前的数十倍,发展步伐超越了此前的两千多年,即便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城区规模相比,也呈现出量与质的巨大飞跃,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山水相映如画、功能日臻完善、绿色、淡雅、整洁、舒适的优美人居环境,正在这里展现绰约丰姿。

伫立于浔阳江头,联想起这里曾是“排地”的传说,凝视这古老而又年轻的江城,脑海中犹如过电影一般,穿越时空,飞快地掠过从远古长江之渚到现代宜居城市的一幅幅历史巨变画面。恍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不由人感慨万端,情不能禁。那刀耕火种的远古先人,为后世开辟了无穷的创造空间,秦砖汉瓦、唐宋楼台、明清庭园,曾在九江城的历史上忽闪明灭。今天,这里的人们继往开来,建起一个旷古未有的幸福家园。

新型城镇化还将在这片土地上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图,续写更为华彩的篇章。蓦然,想起诗人艾青那曾感动多少人的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于斯长于斯的九江人哟,欣逢盛世,此情此景,怎能不对这方故土遐思万千,一往情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