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跟父亲第一回上街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出生在大山里的我,快满十岁了才第一回上街。

我所说的街,是在离家二十多里的镇子里的街。听大人常说,街上不比乡下,人很多,有各种店铺,很是热闹。我虽然年小,还是懂得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总想有一天上街看看。见见街上的“大世面”。时值解放初期,连县城到各乡镇都没通公路,更不用说有车通往乡下,很自然,山货和商品的出入,全都是挑夫。父亲为一种叫“谷皮”(一种富含植物纤维的木树皮)的山货打捆,说是明天挑往镇上去卖,这让我高兴起来,硬是要父亲带我去。父亲见我态度坚决,心想也有个小伙伴,便爽快地应允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跟在父亲的屁股后上路了。父亲算是地方上的小文化人,通常是书生模样,不是挑担子的强汉,不足一百斤的担子挑得还挺吃力的样子,我一个小孩,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在每一次小憩时,摘下草帽帮父亲扇扇风。平日里爱与小孩聊天的他,小憩时却很少说话,显然是非常疲惫的缘故。二十多里的路,正常速度只要三个多小时就能走完,我们到镇上却差不多正午时分了。

镇子上的街,只抵得上大城市里的一小段巷陌,正街长度还不足两百米,街两边的店铺,有的属于公私合营,总共不上十来家,砖木结构的旧式房子,铺门都是木制的,常住街民就算它有个三四百吧。在各类店铺中,还算山货收购站人气最旺,好多人挑着山货来卖,其中以各种杂木树皮和棕片居多,来者基本上都是穿着草鞋的。因为镇子周边的路比较平整一些,所以偶尔看见一两个骑自行车的,这对来自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是个新鲜事,可以想象,他们以没通公路的县城买来自行车,是大费周章了,也可以肯定他们是镇子里比较宽裕的人,是最先体验幸福的人。

正午天气酷热,口温饱得很,父亲领着我在他的熟人处每人要了一杯凉茶,至于午餐,是从家里带来的薯渣粑。虽然街上的饭店,父亲哪里舍得掏钱买,从父亲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很同情我这个第一回上街的孩子,让我同他一样受了艰辛。我很理解父亲,沉沉的一担山货,只卖了个三四元钱,家里正等着它开销呢。南货店里虽然货的种类不多,但也有好多是小孩爱吃的,甚至是山里孩子从未吃过的,父亲过意不去,就花上一毛钱买了不冒着二两的红糖,那糖名曰红糖,其实是黑黑的,还很泻,那时没有现在的包装袋,售货员用小竹铲将糖盛在一张十六开大小的报纸上,父亲向店里要一根小竹片,往嘴里送了一小口后,全递给了我,因为糖很泻,粘在纸上的,我便用舌头舔个一干二净。

在街上歇息一阵后,父亲伸伸腰,把挑山货的扁担和绳子往腋下一夹,踏上归途。走了一段路后,父亲找了个阴凉处,很惬意地坐下来,把卖山货挣来的钱一元一角地数,用那长满老茧的手摸了又摸,看得出,父亲很有收获感,因为对于一个六七口人的家庭来说,可以派上好多的用场,足以合得上生产队干五六天的收入。从旧社会废墟里走出来的人,特别惜金,而我父亲更是一个文钱折半的人。当年做小孩时,也被长辈的勤俭节约耳濡目染,懂得体贴父母,很少有向父亲闹这闹那的,有的小孩还特别懂事,能将父母给的零花钱积存起来,办点大人管辖之外的正经事。

不用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就连解放初期的山里人,因为走近走远都凭两条腿,所以到过镇子里的人,就像现时到过县城的人,到过县城的人,就像现在到过大城市的人,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常常受到大人多种原因的禁锢。

那次随父亲上街,算得上是我有生以来第一回远行,第一回见到“大世面”。

春秋巨变,恍如隔世。六十年后的今天,那镇子里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成天的车水马龙。望七之年的我,每当回忆起那次随父亲上街时的情景时,不由得感叹一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是越来越走向幸福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