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出“药方子”架设“暖心桥”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谢守梅 冷绪禹 潘琴

来到武宁县豫宁街道竹岭村社区水建职工宿舍区,有一幢3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36位残疾人在里面康复、学习、劳作。一件件工艺品在这里诞生,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这就是武宁县残联在竹岭村社区创办的众益助残就业服务部。

武宁县共有残疾人10959人,其中残疾人脱贫人口3476人。如何让这些残疾人自食其力、活得自信、生活幸福?为此,该县残联为残疾人就业把脉会诊,积极拓宽“我为残疾人办实事”的工作思路,成立众益助残就业服务部,通过设置“大爱众益室”“感恩同行站”“小树成材坊”服务平台,开创残联、街道、社区、社工结对共建、助残就业的新模式,让服务部成为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孵化器”,努力让每一个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坚持党建引领,为残疾人开出“暖心药方”

服务部创办伊始,就成立众益助残项目“心连心”联合党支部,负责服务部的日常运行及产品销路,开展残疾人心理辅导、仓库管理、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教育培训。同时,开展助残主题党日活动,开设以助残为内容的主题党课,开展助残捐款活动,真正把就业服务部打造成为集康复、就业、培训、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暖心工程”。支部党员还专程前往长沙、株洲、南昌等地积极学习借鉴残疾人就业创业的经验做法,前往浙江义乌和县工业园区进行产品的产销对接。此外,联合党支部还把街道14个残疾人专职委员组织起来,在政府和残疾人之间架设“暖心桥”,以便及时真实掌握残疾人的身体状况、生产生活、思想动态等,更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就业带动,为残疾人开出“自立药方”

服务部设置“小树成材坊”,开展烘焙、手工制作等技能培训,并把残疾人制作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参照消费扶贫的方式予以销售,打通他们走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销售额达6000多元。同时,还设置“大爱众益室”,帮助有条件的残疾人从事圣诞用品、竹制品、纸质玩具等产品的加工制作,中午还可在这里用餐。对一些不方便出门的残疾人,联合党支部组织专人上门送培训、送货源、拿产品,让残疾人在家里也能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截至目前,共安排100多人就业,其中残疾人36人,共实现收入15.6万元。县残联充分利用服务部这个平台载体,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帮助残疾人销售产品。仅今年上半年,就为杨洲乡残疾人梅某直播带货,卖掉手工编织的竹篮1200多元,为罗坪镇长水村残疾人卢某直播销售蜂蜜18000元,为东林乡残疾人徐某销售茶叶16000元。这些就业渠道的开辟,既让残疾人有稳定的收入,也改变他们过去“等、靠、要”的思想,真正实现他们生产生活的自立。

坚持感恩同行,为残疾人开出“自信药方”

县残联在脱贫助残中更注重扶自信,在送钱送物时更注重送技术,根据残疾人的自身情况,免费举办电器修理、财务管理、实用月嫂、工艺品制作等培训班,让残疾人学技能,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信心。服务部里的“感恩同行站”,就是为残疾人回馈社会搭建的一个平台,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或专长,常态化无偿开展便民服务,让他们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以志愿服务回馈社会。

坚持齐心合力,为残疾人开出“幸福药方”

为解决残疾人中午吃饭的问题,让他们免受中午来回奔波之苦,县残联还创办“残疾人幸福食堂”。

服务部里,每天来这里就业的残疾人,心情变好了,家人也放心了。他们在这里逐步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鲁溪镇余某,肢体一级残疾,在镇、村和社工的共同帮助下,结了婚,生了小孩,过上幸福美满的小日子;石渡乡段某,肢体一级残疾,在县残联的努力下,在县城成功申请到一套廉租房,提升了幸福生活指数……

关爱残疾人,永远在路上。武宁县残联将围绕“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这一目标,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扩大“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成果,努力为残疾人开出更多更好的就业“药方”,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的梦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