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摄杜才军 袁汝江 沈玉华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程静/文
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近年来,九江市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牢固树立“宁可备而无灾,不可灾而无备”意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机制,坚持全面布防、系统治理、精准施救,全力防范自然灾害风险,不断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效快速发展,奋力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模式,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坚固防线。
1
务实“十六法”科学防汛备汛
无人机预警喊话,一张风险图排兵布阵,“U”型智能救生圈入水救人……在九江防汛救灾战场上,不再是以生命拯救生命、以血肉筑就防线的纯人力模式。如今,科学的应急响应体系,有序的协调联动机制,科技的“通风报信”,让防汛备汛工作精准科学。
2020年,九江遭遇历史罕遇洪涝灾害。修河、鄱阳湖发生超历史洪水,九江市应急管理局迅速进入战时状态,组建一级响应指挥部,根据汛情趋势和变化,全风险管控、全方位调度、全力量调动:46个昼夜不眠不休,发出58条紧急指令,派出防汛督查组32组次、专家组18组次,检查800余处次堤防险工险段,成功处置险情579处……应对特大洪水,九江市应急管理局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份答卷背后,有九江市应急管理局创新推广“防汛十六法”的功劳。2020年入汛前,九江市印发了“两系统两保障、两预两值、两责两查、四及时”的“防汛十六法”,推动防汛备汛实战化建设,即优化防汛指挥决策系统,优化水工程防御系统;做实物资保障,做实队伍保障;预案精确,预警精准;强化应急值班,强化巡堤查险值守;责任明确到位,失职追责到位;查工程隐患,查落实情况;调度及时,抢险及时,信息报送和舆情管控及时,总结及时。“防汛十六法”在2020年防大汛中得到检验,得到国家防总工作组的高度认可。九江市是众水汇集之地,滨江临湖、水网密布,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是全省防汛形势最严峻、防汛压力最大、最关键的地区。今年已进入汛期,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扣“防汛十六法”全面推动防汛备汛措施落实,完善好预案,监测好水情,储备好物资,操练好队伍,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全力做好各类涉水工程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城乡内涝灾害防范等防汛工作,确保江湖安澜、平安度汛。
2
创新“六字诀”化解森林火险
一声令下,无人机率先升空侦察火情,各专业队沿火线依次排开,采用“多点突破、分段扑打”“穿插迂回、泵车结合”等战法打开突破口,多种灭火设备各显其能……九江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组织的森林灭火实战演练不仅集合了多种“高精尖”专业设备,还增加了无人机点对点灭火新战法。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九江森林防灭火应急处置能力,研究探索机构改革后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流程,九江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开展了专业森林消防队技能大比武暨森林灭火实战演练。在2020年初,创新提出“禁、早、准、净、安、明”森林防灭火“六字诀”。“禁”,即严管野外火源;“早”,即有效遏止火情苗头,“准”,即提升精准处置水平;“净”,即确保火场清理彻底;“安”,即灭火过程安全第一,安全贯穿始终;“明”,即明确防灭火责任。通过森林防灭火“六字诀”,做实做细防灭火各项措施。同时,组建无人机灭火机群,参与日常巡防、火情侦察、火灾扑救、救援补给,1个小时即可绕庐山一周,对火灾现场进行及时侦察,还可进行多次反复扑救,投掷山上救援人员补给,从而构建天地空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预防体系,防范化解重大森林火灾风险隐患。
围绕森林防灭火工作“庐山等重要敏感区域不发生森林火灾、全市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不发生因森林火灾致人员伤亡事故”的目标,九江市发挥森防指管“总”作用,加强环庐山区域联防联治,出台加强环庐山区域森林防灭火工作意见,强化视频监控和无人机巡护等技防措施。在重点时期,发送防火短信,滚动播放防火公益广告,刊载防火主题报道。当前,九江市正加快推进专业队正规化建设,修订《九江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督促全市12支专业森林消防队、179支乡镇半专业扑火队保持应急状态,加强扑火安全教育。
3
四项提升工程筑实震害防线
仅用时90秒,全校师生全部安全疏散到操场。九江市多次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师生们掌握了地震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能够迅速按指定疏散路线快速撤离到操场避险区域,这是九江市提升公众防震意识、做实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九江市全面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十三五”防震减灾圆满收官,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综合先进单位,两度被评为全国地市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还在全省率先将防震减灾纳入应急管理治理体系,推进“监测预警、震害设防、震害救援、公众防震”四项抗震救灾能力提升工程,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应急管理部门为主体、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九江市完成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基础建设,安装地震预警设备终端,投入59.3万元在柘林地震台新增三台地震前兆仪器,数据已并入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投入29.6万元以瑞昌市、柴桑区两个具有代表性区域作为地震预评估示范点,在全省率先实施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示范区项目建设,贯彻落实第五代地震震动参数区划图。修订《九江市地震应急预案》,对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完善。启动九江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城市规划之中,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重点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中小学等地的应急避险演练工作。采取“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个,省级8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省级10所;国家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1个。
4
六项精准措施防治地质灾害
9032处地灾隐患点,已落实群测群防员2034名,实现在册隐患点监管全覆盖、无盲区;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牌,警戒线,落实专人监测,制订临灾处置方法;对所有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共26145份……九江市立足精准排查、精准监测、精准预警、精准避让、精准管控、精准治理“六项精准”,做实地质灾害防治。
在全省率先推广应用市、县、乡、村四级动态巡查系统,彻底打通地质灾害防治“最后一公里”。加强对在册隐患点的监测,为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数据;综合利用激光测距法、新型埋桩法等,探索建立手段多样化、定量化、低成本的新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引入无人机、野外数据采集仪等新设备,实现地质灾害点三维遥感数据快速获取和野外调查数据采集信息化、智能化;与7个技术支撑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应急、气象、水文等部门协作,第一时间将地质灾害灾险情告知基层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科学分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和隐患点风险等级预警信息,提前撤离预警区域内受威胁群众,并做好撤离群众的安抚和安置工作。九江市地质灾害成功避险连创全省之最,得到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的高度评价。对高风险等级的隐患点,及时进行排危除险和工程治理,将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进行分类治理,5年内逐步消除全市现有53个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
5
紧扣五个到位
推进减灾救灾
有标识、有饭吃、有水喝、有床睡觉、有物资、有地方洗澡、有医护人员、有秩序、有台账。2020年汛期,在按照“三个百分之百转移”的要求提前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后,九江市集中安置点严格按照“九有”标准规范管理,切实做好安置点人员管理、疫情防控、卫生防疫、食品安全、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和群众思想工作,所有安置点秩序井然、书声琅琅……
近年来,九江市紧贴群众生活,围绕工程推进到位、转移安置到位、应急救助到位、恢复重建到位、冬春救助到位“五个到位”做实减灾救灾工作。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及时调拨救灾款物,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随后精准摸排、高效实施、确保质量,抓好恢复重建。严格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原则,对照资金管理办法“六不得”全面排查倒损房屋需恢复重建情况,协调破解基层重建工作中难点问题,确保受灾群众在春节前搬入新家。还组织开展冬春救助调查摸底,详细摸清群众在口粮、饮水、衣被、取暖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全面掌握需救助人员数量、需救助时段、需救助资金和物资数量等基本情况,及时解决冬春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为进一步提高减灾救灾工作,九江市正加快市、县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严格落实“一账两公开四环节”工作制度,规范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管理长效机制。抓紧、抓实、抓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相关工作,出台《九江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全面提升九江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奋力打造防灾减灾救灾“九江品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