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游园里“大”民生推窗见绿沐新风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汪和锋 本报记者 周慧超

近来天气越来越热,晚饭后出来散步的居民越来越多,小公园就在家门口,草木葱茏,有椅子、有凉亭,可健身、休憩、娱乐……好不惬意。许多九江市民惊喜地发现,家周边原本“脏乱差”的闲置地块,一个个都变成了四季有绿、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游园,成为我市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窗见绿,步行入园。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新建、扩建和改造各类游园25处,并将此作为全市要全力办好的重点民生实事加以推进。

一园一特色街头新亮点

“这一片儿原来是荒地,长满了茅草,堆满了垃圾,一到夏天苍蝇乱飞。现在好了,政府把这里建成了小公园,环境彻底变样了,群众散步健身也有了好去处。”家住马狮广场附近的陈泽仁说。

在北司路小游园里有一方“有故事”的围墙,因为历史原因,不能拆除,设计部门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办法,对围墙进行改造,上面精雕出“百寿图”。一方面结合社区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考虑到本地的居民诉求。

记者从园林部门了解到,我市始终坚持“一园一特色、一园一景观”原则将每一个“小”游园都当作“大”工程来实施。严格遵循生态型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理念,充分利用地形、水系等因素灵活设计,将一个个小游园建成街头新亮点,打造一园一特色。

前段时间,园林工人把南门口小游园的塑料薄膜撤下,这是园里几株三角梅的“冬衣”。为了让每个园林都显示出各自的特色,设计部门在不同的小游园种上不同的植物,力求在植物种类上求新求美。现在在九江已经有枫叶园、樱花园、木兰园、木樨园等。力求植物搭配合理,因地制宜,融入“海绵城市”等理念,打造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游园绿化效果。

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胡洁介绍,除了在植被种类选择上用心,小游园建设时还注重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结合时代特色,打造专题性的科普游园,努力将功能性和特色性统一,使得小游园成为城市记忆的存储器、城市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青少年的科普园地。

大多数小游园集赏景、休闲、健身、公厕等配套服务功能“多位一体”。在各自的内容上,有德化路上的法治主题公园、有南门口的廉政主题公园和莲花池的教育主题公园。在这里不仅有长椅、石凳和绿植,市民还能在这里了解到各种知识。

人性化设计宜居新底色

我市的小游园建设,没有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注重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连接,科学、巧妙解决了城市绿化分布不均匀、老城区停车难、市民如厕难等民生问题。

胡洁说:“近两年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后,有一些地空出来了。大的有几千平方米,小的只有几百平方米,这些看似没有用处的荒地,如果改建为绿地,让拥挤的老城区可以有了更多‘透气’的窗口。”在建设小游园的过程中,市园林管理局都会对外公示,欢迎市民提出意见,以满足他们的诉求。

去年北司路小游园方案公示后,有附近几户居民提出家里老人比较多,能不能修一条小路直达公园。接到建议后,设计人员针对居民诉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现在的小公园里有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到“百寿图”围墙后面的企业宿舍。不仅于此,针对附近老人多、地形高度差大的情况,专门设计了一个无障碍的坡道贯通公园。

打造精品园新“品”建设中

“小游园连着大民生,让市民拥有越来越多的生态获得感。”胡洁表示,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小游园建设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质,更重要的是,游园环境好了,空气好了,市民们可以惬意地休闲娱乐,感受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宜居与美好。

近年来,按照我市提出“十个一百”惠民工程发展战略,市园林管理局围绕生态、科技、文化三大主题,按照“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景致”的建设思路,在中心城区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游园,配套建设健身广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近年来完成小游园建设25个。

现在正在施工的八角石小游园和荷花垄外广场小游园,建成后将给周边市民带来清新的感受,给城市建设留下“呼吸”的缝隙。据了解,九针社区小游园、东门口小游园和柴桑小学北面小游园也正在前期酝酿中,计划年底开工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