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张金玲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周慧超
“那个时候我才六岁,我当时躲在玉米地里,一动也不敢动,国民党反动派就在不远处找我。当时我很害怕,但是知道,我必须勇敢,像我的父亲一样勇敢。”今年已经97岁的张贤准老人,讲起父亲和自己当年的革命斗争故事,脸上露出了少年般的坚定。
曾经在南昌工作生活了近40年的张贤准,退休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九江,“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必须做点我能做的事情报效家乡父老。”
回报家乡父老
对于家乡,张贤准总是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
“我感激当年乡人的‘不点破’,如果不是大家的善良,也就没有后来的我了。”张贤准说,“我这一生,感谢党救了我,给了我活下去的机会,也感谢家乡父老对我的关爱,让我有了成长的土壤。”
张贤准的父亲张荣镜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我只记得,父亲白天就在家里休息,到了晚上就不见人了。”张贤准说,那个时候不知道父亲是干什么的,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是地下党员,晚上要出去贴传单,传播革命思想。“父亲有时会摸着我的头说,‘历久弥坚,吾辈自强’,我那个时候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长大后才慢慢知道这短短八个字里面饱含的意义。”
1924年,张贤准出生在柴桑区狮子街道龙岗村的一户平常人家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算平平安安。剧变发生在他六岁的时候,家中突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抄家”,要“斩草除根”,远在他乡参加革命的父亲所幸逃过一劫。
张贤准躲在玉米地里,高高的叶子挡住了他幼小的身形,“直到那些‘坏人’走远,我半天都还不敢动,等到松下劲儿的时候,我才一下子趴倒在地上。”
接棒父辈责任
“我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前‘吃人’旧社会的亲历者,我的父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埋骨他乡,母亲和兄妹也都因为病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压相继去世。留下我孤零零一个人,如果不是因为解放,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我肯定也活不成。”
从那时起,张贤准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追随父亲的脚步,参加革命,将光明的火种带给更多的老百姓。
1950年底张贤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整夜未眠,入党后,他甩开膀子,率先成立农会,全乡土改。“我记得当初入党,是秘密宣布的,因为解放初期在有些地方,国民党特务的势力还是很大的,他们图谋死灰复燃,暗杀、陷害这样的事情还时时发生。”入党后,张贤准牢记党的方针政策,先后在工作上多次立功,被派往江西省建筑工程处,前往南昌工作。工作期间,又被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个人,先后五次前往北京接受表彰。
传承红色思想
20世纪80年代,从单位退休后,张贤准毅然回到九江,为家乡修桥铺路、发展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还义务当起街道的党史宣传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歌颂党的恩情,激励教育后辈,传承革命精神。
虽然已经97岁高龄,但是他智能手机也“玩得十分溜”,“学习强国我每天都要看的,抖音上也关注了主流媒体的公众号。”张贤准每天都会关注新闻媒体上发布的最新消息,并做好笔记。他善读原著,不管是党史著作还是会议纪要,都会买来原版,在自家小院里,搬一把小椅子,慢慢研读。
前几年,他想办法召集了一个舞龙队,然后利用舞龙将党史知识和会议精神送进村民家中。他说:“我经历过苦日子,最苦的时候生命都受到威胁,也感受过拨开乌云见明日的天朗气清,现在更享受着一个强大祖国下的家庭和美。”听了老党员张贤准的讲述,龙岗村的青年党员们纷纷表示,党史学习就是砥砺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创业和振兴乡村的精气神。
往年春节,是张贤准最开心的时候,一家41口四世同堂,齐聚家中,无论是在外地还是九江市区,都要赶回村里,陪着老爷子一起团圆。“我爷爷特别‘时髦’,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他都劝我们不要回家团年,现在我们回家吃饭也全部是用公筷。”孙子张鑫说,“每次我们回家,他都会给我们讲很多他和太爷爷的故事,那些真实发生的事,也让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充满着满足和感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