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傅五七 龙群 汪东平 张新红
这里是东晋名将陶侃定居之所,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诗仙李白为之泼墨,南唐中主在此学习,这里孕育了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境内集名山、名湖、名瀑、名泉、名人、名镇、名寺、名观于一体,坐拥万年冰川庐山和千里浩渺的鄱阳湖,它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九江最年轻的县级市——庐山市。
“作为全市最年轻的县级市,2020年,我市按照‘山上大景区、山下大本营;品牌在山上、潜力在山下;以庐山为龙头,山城湖联动,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级旅游名山和国家级旅游名市。’的发展定位,围绕‘一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的工作方向,全力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争得庐山市应有地位。”庐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庐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斌告诉记者,围绕着上述目标定位,庐山市(庐山管理局)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项目推动、绿色发展、城乡振兴、民生保障、攻坚克难、党建引领”七大战略,大力实施“项目大建设、资源大整合、城乡大发展、作风大整治、能力大提升”五大工程,全力打造以庐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布局城市建设与发展,振兴乡村,立足区域内丰富的石材资源,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时代,做大做强“一区三园两基地”,打造生活悠然、人人有业、生活小康的富民生活。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庐山市是由原来的庐山管理局和星子县组建而成。为了庐山市未来更好的发展,2020年,庐山市全力推进庐山管理体制改革。
在省协调组的高位推动下,九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庐山市改革基本实现“一体化管理”,机构、人员全面到位,开启了“市局合一”运行模式,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班子、统一机构、统一财政,实施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为唱响“庐山天下悠”和推动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
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上,庐山市全力推进旅游资源、国有资产、经营资源、服务体系整合,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业态,庐山“人文圣山、世界景观、避暑胜地、牯岭小镇”四大特质得到充分彰显。
加快推动全域旅游
2020年8月,省委书记刘奇在庐山调研考察时,提出“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的要求,为唱响“庐山天下悠”的品牌指明了发展路径。
庐山市的旅游发展离不开庐山。庐山市高标准制定再创庐山新辉煌三年行动计划,编制环山旅游发展规划,投入5400万元建设“智慧庐山”,成立庐山旅游文化研究院和环山文化旅游集团,整合环山景区和景点资源,提升沿线环境。举办了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中国森林歌会庐山分赛场晋级大赛和冰雪嘉年华等重大活动,创作了由著名歌唱家毛阿敏演唱的《我在庐山等你》等主题歌曲,不断扩大庐山美誉度和知名度。规划了从太乙村至含鄱口防火通道、山南索道和登山古道路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庐山旅游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环山旅游资源整合、鄱阳湖旅游开发、桃花源景区品质提升,清理整合秀峰景区和太乙索道经营权,启动秀峰4A级旅游景区创建,三叠泉、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桃花源、碧龙潭等景点实行统一管理,实现景区大联票,构建了环山景区大联票机制。
庐山市根据全域旅游和市民出行需要,全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将旅游公交专线同步纳入,通盘布局。试运行开通从庐山交通索道至庐山东门(三叠泉)公交专线,从根本上解决各景点之间的通行瓶颈问题,使旅游公交专线成为宣传和带动庐山旅游的美丽“项链”。同时,依托即将动工的昌九客运专线庐山市高铁站建设,以环山旅游轻轨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高铁新区建设,构建环山旅游经济圈。
庐山市将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景区三年累计投资300亿元,年实际购票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年总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年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2020年12月底,在横塘镇和平村,4栋已经完工的厂房排列整齐,道路正在清洒,草皮正在种植。一群60多岁的老人乐呵呵地在阳光下忙碌,让他们在冬季农闲时也有每天100元的收入。随着庐山市不断引进和建设项目,老百姓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2020年,庐山市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项目推动、绿色发展、城乡振兴、民生保障、攻坚克难、党建引领”七大战略,大力实施改革创新战略,推进财税机制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和创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了砂石、城发、农发、工发、温发、环山文旅等6大市属国有集团,大力盘活整合砂石、旅游、城市、土地、温泉等八大资源。实施项目推进战略,充分发挥庐山品牌效应,围绕“1+4”产业,即突出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主攻特色资源、文体用品、汽车配件、羽绒服装主导产业开展产业招商。
(下转五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