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龙 陈泽宇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谭嗣文
工地打工遇到欠薪需要法律援助,家庭、邻里遇到矛盾纠纷需要调解,财产、遗嘱需要公证,工伤、伤残等需要司法鉴定……这些“疑难杂症”,在共青城市都可以通过公共法律服务来进行“把脉问诊”。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共青城市结合实际,夯实线上线下平台打造、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拓展公共法律服务手段,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初步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为护航共青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2020年,我省共评选出全省首批15个“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共青城市是九江市唯一一个入选的县(市、区),服务型政府特质不断彰显。
完善制度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共青城市将当天受理解答的群众法律咨询,为群众办结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业务,形成工单,及时录入“三台融合”调度系统,为群众提供及时、精准、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目前,公共法律服务“三台融合”调度系统正式启用,群众满意度达100%。
2020年,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共青城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集中精干力量整理汇编“众志成城,普法‘战’疫”法律手册,将符合条件的因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引发的民事纠纷,特别是劳动报酬支付、劳动关系解除、工伤赔偿等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基本实现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
同时,共青城市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质量监督机制,规范和提高刑事案件受理、指派、办理等服务标准,降低援助门槛,简化办理程序,针对弱势群体开展法律援助专项活动,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做到应援尽援。
“对来寻求法律援助的群众,只有拿出真情怀、真热忱、真办法,把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共青城市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创新方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你们的调解工作,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帮助我解决了问题……”去年9月初,甘露镇一位村民在甘露司法所负责人的调解下握手言和。几天前,两位村民因邻里琐事发生冲突,一度剑拔弩张。该司法所负责人以调解员的身份,数次与双方当事人见面,与村干部一起最终把一起矛盾纠纷圆满调解成功。共青城市目前的调解组织73个,初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此外,共青城市还加强专业性调解力量,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相继成立并以第三方调解的形式参与解决各类矛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共青城市多元调解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坚持常态化管理,完善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衔接机制、打造访调对接新模式,扩大“党建+调解”工作的影响力,打造党员特色工作室,设立专家库,由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加入党员特色工作室,充实人民调解工作队伍。
壮大队伍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度
“村里有什么法律方面的问题,就会打电话来咨询,我的名字和电话公布在乡里,大家很容易看得到。”共青城市金湖乡的法律顾问胡律师讲道。他担任法律顾问已经超过三年时间,回答村民咨询的问题达几百次。
为壮大律师队伍,共青城市一方面积极引进区外律师,一方面积极培养公职律师,发挥他们在参与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涉法涉诉案件化解中的作用。2020以年来,共青城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组织律师主动与投资企业进行对接,为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展望“十四五”,共青城市将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更好惠及更广大市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