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文言文学习可以通过日积月累,最终实现质的突破;先生的文章可以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对先生成长历程的把握,从而对他的文章把握七七八八。可是对于占了一张试卷的“半壁江山”的作文怎么办?很多学生挠头抓耳,无计可施。而今天我要谈一谈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几点心得,让孩子们用心灵之笔,抒写最美文章。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身边的生活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圣陶先生如是说。确实,语文的作文反映的就是生活的本身,而要写好作文的前提就是引导孩子用心观察、感受身边的生活,如此才能做到有感而发,才能腹中有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呢?
学生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貌似无波澜可言,无素材可写,但实际上如果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如果用心引导,你会发现美好从来未曾离开。
我在作文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在一次作文课上,让学生写校园的一角。我带学生走到校园的荷花池旁边,给他们十分钟细致观察,然后当堂描写所见景物。效果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以下节选学生写的精彩段落:
“状元桥就像是一位时间老人,静静地伫立在荷花池上……”
“阳光洒在湖面上,柳树上。石头上的一处泉眼倾泻下来,行人在桥上悠闲地走着,恰似小桥流水人家。风荡漾着,偶尔吹落几片树叶,如此好景,何处可寻?”
“在这样初春的季节里,暖阳是如此明媚。状元桥横过青湖,越起一道彩虹,石头被照得亮了,与柳树儿翡翠般的叶子相衬着,显得生机勃勃。”
……
如此,多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景物之后,学生自己也慢慢地养成了习惯,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累身边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确实是,写作文如果没有素材,那么将是脑袋空空,东拼西凑出一篇“四不像”。用心观察生活是积累素材的基础,把前面的第一步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应落实到写上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呢?
作为老师,应该抓住任何有利的机会,向学生分享素材,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某堂课上,我正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发出了一声惊呼,我一看是一只蜜蜂,正不停地撞着窗户想飞出去,离蜜蜂不远的窗户是开着的,但是蜜蜂一直只看到眼前不停地撞窗户引发学生的惊呼。此刻我默默地调整了思路,问了一句:“像不像陷入困境的你们?”“像——”几乎是异口同声,“是的,我们的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此刻是像蜜蜂一样作困兽斗,在原地徘徊呢,还是换一种方式去尝试新的出路呢?抑或是当你想不通某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维,或许就走出了困境呢?”这些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从害怕蜜蜂到无比地希望这只蜜蜂能找到出路。很快这只蜜蜂不孚众望,飞出了窗户,开启了新的人生。孩子们此刻也长舒了一口气,很自觉地拿出笔记下了这个简单而能引起他们共鸣的素材。
就这样,每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去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记下这些素材,同时要求每天要有新发现、新素材。于是就有学生看到了放学路上枯树新长的嫩芽,从而领悟生命的坚强;看到乌云过后的阳光树立生活中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登山的过程中领悟了恒心的力量……
久而久之,学生素材累积,就算是考试作文也是信手拈来,真情实感流露,而不再写得空洞无物。
引导学生用文采润色文章
“篇篇俱是云烟满,句句皆取锦绣裁。”要让文章字吐珠玑,除了怀有情感,胸有素材,也需要一些简单的技巧。
引用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很多留下来的名言警句经过了时代的淘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果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地引用诗句,能够很好增加文章的底蕴,增添内涵。
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适当地运用修辞,能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例如:“满天满坡的野花开了,园里的桃花、杏花、梨花也开了,羊儿出圈了,牛儿也出栏了……”读起来索然无味,如果去运用修辞修改,效果就明显不同,“‘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满天满坡的野花开始呼唤,那红的桃花,白的梨花,黄的杏花,唱出了酝酿一冬的甜蜜,羊儿咩咩出圈了,牛儿哞哞出栏了……”改完之后,除了引用,修辞,还加了拟声词,把句子写活了。
总之,作文需要下苦功夫,最后才能收获花的馨香。作为老师也要成为孩子作文路上的引路人,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们领略中华文字的伟大魅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