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晚上19:30,备受瞩目的《濂溪先生》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拉开帷幕。台上21名演员全情投入,台下数百名观众目不转睛。精湛的演技,美轮美奂的舞台,恰到好处的灯光,让所有观众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一场仅仅花费了半年时间造就的剧目,更不会发现舞台上情绪饱满的演员们已经连续熬了一周的通宵。
不忘初心创作好剧
11月28日下午3点,《濂溪先生》剧组首次带妆彩排。坐在观众席上的崔安姬紧盯舞台,头天晚上三点半才收工的她,一半是疲惫一半是亢奋。作为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她对《濂溪先生》的前世今生最为了解。“我们是年初接到任务,6月份确定创作内容,紧接着就发现困难来了。”
“留下来的文字材料太少,一共只有6248个字。”而舞台艺术需要将平面的叙述变成立体的故事,从故事当中演绎出个人的精神和思想。这极为有限的材料怎样才能变成起伏有致的剧本呢?为此崔安姬将这6000多字反复阅读,“越读就越觉得先生了不起,他留下的文字虽然少,但都是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为了创作出高质量的剧本,文化馆辗转请到了国内著名编剧。随后崔安姬也加入到剧本创作中,“改了无数稿,”最终在9月份《濂溪先生》的剧本定稿。
这个时候距离周敦颐诞辰纪念活动只有3个月了,全体剧组人员立刻投入了排练程序。一般正常情况下,一个剧本的最终呈现需要至少半年时间,而排练时间也至少需要半年,“要反复磨啊,但是我们的时间本来就不够,只能加班加点。”于是从9月份开始,全体演职人员取消休息日,“只有中秋节放假一天。”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安排,累吗?“当然是累的,但我是文艺工作者,我的本职就是要创作出好的剧本和剧目,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作品中汲取力量和养分。十九大说要不忘初心,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砥砺前行全身心投入
剧本是底子,演员是架子。到了要排练的时候,演员的缺乏又成了剧组的头等大事。“以前我们九江有三大院团,话剧团、歌舞团、京剧团,2013年三团合一进行重组,看起来人多了,但事实上能够上台的少之又少。”九江市文化馆副馆长、九江市演艺公司董事长廖源这样告诉记者。以此次演出的情况来看,台上的演员21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也近40岁。“台上有三个演员是退休了的,分别是扮演老年周敦颐的罗会淼老师,扮演王安石的陈新兴老师和扮演蒲氏的胡丽芳老师。”
演员的匮乏不仅表现在年龄上,还表现在人数的匮乏上。“正常情况下,一部剧中,尤其是主演都要配备AB角,我们这部戏,只有A角,没有B角,一个都没有。”一个都没有不仅意味着演员们无法休息,更意味着如果出现特殊情况,连替换演员都找不到。
更让崔安姬头疼的是,团里的演员虽然都是专业出身,但毕竟离开舞台这么久了,许多演员现在甚至在行政岗上工作,这部戏能演好吗?“只能加班加点地排,更要加班加点地练。”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传作中来,全体演员干脆到彭泽搞起了封闭训练。“如果在九江,总会有工作上的事情,家务上的事情,很难不受外界干扰。”形体表现,声音把控,每句台词,每个眼神都在排练中不断更正揣摩,“戏大过天,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找到最好的感觉。”
讲好故事 彰显自信
“这部戏对我们非常重要,它不仅是院团改制后我们创作的第一部剧,更是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剧。”廖源介绍说,“周敦颐本人跟九江渊源深厚,这次可以说我们是用话剧的形式向这位理学开山者致敬。也是讲好我们九江故事,弘扬九江文化,彰显九江自信。”
要讲好故事,台上的演员功不可没。“我们的演员从9月开始没有休息,除了年纪最大的几位,其他人全部投入形体训练和封闭训练。你要是问我他们加了几个晚班,我实在数不清,这些天,没有一天是在半夜2点前收工。”
外人看来辛苦,但是演员本身却觉得非常幸福。“对于我们这些演员来说,能有戏演就是最幸福的事,而能演到《濂溪先生》这部话剧,更是非常过瘾。”剧中四川富商张员外的扮演者杨屹这样说。“因为演员太少,所以有的人要串几个角色。一个角色还粘着胡子,但为了串下一个角色,都来不及用酒精卸妆,只能把粘得正牢的胡子硬撕下来。”
廖源表示,改制之后九江市演艺公司承担起创作和表演的任务,“今年6月我们推出儿童剧《寻找》,现在推出《濂溪先生》,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推出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阳腔》,展现义门陈的《家国义门陈》,还有围绕鄱阳湖创作的《大运鄱湖》等剧目。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些剧送到乡村,送出九江,以实际行动全方位展现九江的文化自信,不忘初心,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国家献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