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李超铭/文 徐田刚/摄
“跑步去!”只要在群里喊一声,应者如云。“科研人员工作压力大,我和不少同事释放压力的途径就是来星海湖旁跑步。”江西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药科学中心中药大数据组组长李效农说道。
很难想象,如今碧波荡漾的星海湖在2019年10月前还是一片泥塘。变化背后,是赣江新区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的理念和在共抓大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一湖清水”从“心”来
“精心、用心、细心”是赣江新区建设项目的不二法则。
虽是寒冬,但在星海湖畔,老人们欢快地交谈着,年轻人在健身步道上慢跑,小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嬉闹。“这里的跑道软硬适中,不伤脚而且还防滑。”李效农说道。
与传统水泥混凝土跑道相比,这条备受好评的环星海湖EPDM健身步道除良好的透水功能外,还具备高效抗滑、耐磨、色彩耐久等功能,建造标准与体育赛事跑道几乎一致。江西赣江项目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助理廖枝锋介绍说:“星海湖位于中医药科创城的核心区域,周边有上合组织峰会永久会址、大科学装置等,我们坚持以一流的标准,为高端人才和周边居民建设聚会、休闲、娱乐、观赏、健身的最佳场所,将星海湖打造成中医药科创城的一张别样名片。”
站在星海湖栈道,向远方眺望,不时有一两只水鸟露出头来,又一个猛子扎下去,泛起一圈圈涟漪;微风拂来,近处浅滩中的水草也随着荡漾的微波左右摇晃起来,有一种“水下森林”的感觉。
“这水草可不得了,可以起到改善水质、净化水体的作用。”廖枝锋很是得意地说。星海湖水源很大一部分是小流域溪流和雨水,含氧量低、污染大。为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多方考察和专家验证后,星海湖底种下了以刺苦草、小茨藻等沉水植物为主要的水生植物群落,并投放鱼、虾、螺等改良控藻动物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形成微循环,有效吸附水体杂质,极大增强了自净功能。
“一湖清水”从“源”来
一座宜居新城屹立之地,一定要有清澈的水源相伴。
记者了解到,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如果不及时改造,随着周边陆续修建起马路、楼房,全依靠地势的自然坡度积水的星海湖将失去水源补充,失去自我净化能力,水质也会逐年恶化。
为了确保杂质不流入,星海湖采用宾格石笼围隔市政雨水预处理,减少外来水体对星海湖水质的破坏;岸边的浅水滩则钉入了一圈木桩,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
水质清洁,持续是根本。每天,身穿工服的工作人员都会星海湖上划着小船,忙碌地打捞杂物。同时还委托第三方专业水质检测单位进行定期检测,一季一检,动态跟踪,维护改善。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依托海绵城市建设,星海湖可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系列技术性举措,构建了一套稳定、高效、长期的水体自净生态系统,现在的星海湖湖水澄澈见底,光洁如镜,蓝天碧水的良好生态效果已经初步呈现。
“一湖清水”引“智”来
“这‘一湖清水’实属来之不易!”眼望着市民们成群结队地来散步、玩耍、健身,廖枝锋感慨良多。
从2019年10月底到2020年7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八个月240天昼夜不舍的坚守和风雨兼程的前行,绘就了中医药科创城这片沃土上“一湖清水”的美丽新画卷。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赣江新区的招商引智也愈发给力。2020年,赣江新区共新签约项目170个,总投资约1560亿元。以中药大科学装置、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驾马车”为引领的11家中医药创新平台顺利进驻;科创城启动续建20万平方米的公共研发中心(二期),同时一次性配建4000套人才公寓,目前中医药科创城已集聚科研人员200余名,博士或副研究员以上高层次人才76人;华润江中、修正集团五行膳研究院等一批龙头项目陆续开工,新绿色药业、邦泰生物、唯铂莱生物等重点产业项目年内实现投产,“一核多点”的产业集聚态势正加快形成……中医药科创城正逐步形成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全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成为中国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科学新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