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天碧水绘画卷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董淳淳 本报记者 谈思宏

初夏时节,漫步九江长江大堤最美岸线,绿道纵横,水天一色,移步皆景,宛若入画。天花井森林公园里,蓝天白云下,孩童们嬉戏放着风筝,大人们约上三五好友悠闲地坐在草地上品茗聊天,沁入清新空气,感受鸟语花香,尽享天然氧吧,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市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让全市人民共享绿色福祉。

亮眼成绩增进百姓生态福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水蓝天激荡新时代绿色发展巨澜。

经过三年的污染防治攻坚,2020年岁末,一张亮眼“成绩单”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见证着九江生态“颜值”的不断攀升。

天更蓝了,我市城区PM2.5浓度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4%,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九江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九江蓝”已渐成“常态蓝”;水更清了,全市水环境总体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地更绿了,未发现违规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现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重金属总量减排比例达到14.6%,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未发生突发土壤污染环境事故。

一个个数据见证着全市上下为守护绿水青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充分展示了我市众志成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靶向发力,得益于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识共为。

挂图作战聚力污染防治攻坚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市的重要任务,也是民心所向。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定位谋划、推进落实,2020年以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的老路,切实把“共抓大保护”落实到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做到环境执法铁面无私、保护措施铁心硬手、突出问题铁腕整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头顶湛蓝天空,脚踏一方净土。我市深入开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系统化思维、体系化攻坚、网络化管理,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全年、全天候、全方位”攻坚。建成了大气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开展了污染源解析、污染源排放清单、空气达标规划制定,配备了无人机、高空瞭望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推动了大气污染防治由“人防”向“人防+技防+大数据”全面转变。同时,加强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做到精准、科学调度污染减排,相关做法得到省环委会发文推广。

打好碧水保卫战。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展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河湖及主要支流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对1012个长江入河排口和755个鄱阳湖、修河、柘林湖排口全面开展现场排查、采样监测、溯源分析,初步形成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并分期逐步推进整治;打造“五化园区”,全市16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B及以上排放标准。对鄱阳湖蚌湖、八里湖等重点水体实施系统性、工程性治理,得到了省环委会发文推广。

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全市未发现疑似污染地块违规开发利用,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管控。完成354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序时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并申报试点整治,完成涉农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危险废物小微试点工作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项目建设。全市危险废物处置和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8万吨/年。投资17.8亿元,启动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2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环保基础短板加快补齐。

全力以赴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近年来,市环委会各成员单位坚决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对各类环境突出问题实行地毯式排查、跟踪式督导、过堂式审核,全力以赴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九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力落实反馈问题整改。制定了《九江市配合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与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互衔接,形成合力,持续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目前,上级反馈限期整改的899个问题,已整改到位884个,完成率98%;上级交办的信访件850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彭泽湿地修复和都昌矿山修复整改案例被选送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主动抓好问题自查自改。一方面,坚持全面自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制定印发了《九江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工作方案》,全面开展自查自纠自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及时完成销号。另一方面,针对饮用水源地、生活垃圾、固废危废等重点环节,组织专业力量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多轮专项督查,全力消除环境隐患。

全面开展整改督导帮扶。制定印发了《九江市重点环保督察问题领导包案实施方案》,对重点环保督察审计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建立了领导包案动态台账,做到“一个重要问题、一名领导包抓、一个责任单位牵头、一套方案解决、限期办结到位”。全市首批36个生态环境问题已纳入包案,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并采取明察暗访、现场核查等方式跟踪问效。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介绍。

推进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进一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的“后半篇”文章,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访件办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市成立了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小组。通过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打好生态环境信访矛盾化解攻坚战,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力推动我市生态环境由量变向质变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始终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为企业减负、让百姓受益、为创新清障、为公平护航,“放”出了活力和动力,“管”出了公平和秩序,“服”出了便利和品质。

“放”出了高效率。落实全省生态环境系统6+20政策,全面施行环境影响评价正面清单,通过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环评容缺受理等方式,对“5020”和与民生相关的重点项目加快审批。截至2021年5月25日,已对133个项目采取承诺制审批、83个项目豁免环评。同时,积极采取“网上办”和“不见面”模式,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审批服务。

“管”出了新效能。实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将全市485家重点企业纳入了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将全市2531家企业分为A、B、C三类实施分级监管,并利用在线监控、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在此基础上,我市相继出台了4个市级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建立了地企两用的环境应急储备体系,有效提升了环境应急能力。

“服”出了满意度。深入开展“企业接待日”和“大谈心”“大走访”等系列活动,2020年至今,市县两级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13次,接待企业685家,受理问题或事项843项,现场答复或解决问题796个,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实际困难。组建成立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帮扶工作队,多次深入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九江富达实业有限公司开展帮扶,为企业解决困难,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创新举措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协同落实减污降碳,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狠抓增量优化。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把产业发展关口,坚决做到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不新建重化工园区和化工、造纸、印染、制革、冶炼等重污染项目。积极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砂、污染排放、破坏生态等行为。近年来,先后拒绝产业相对低端和排放污染大的投资项目400多个,推动了产业总量、质量双提升。2020年,九江市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年保持50%和60%左右高位增长,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3家,总数突破71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6家。庐山西海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宁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碳排放强度降至1.01吨/万元生产总值,较“十二五”末下降了28.4%。

狠抓存量管理。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全市10024家企业全部完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大力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共清理整治348家问题企业;推进化工企业“三年出清计划”,“关停并转搬”小化工企业127家。相继出台4个市级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建立了环境应急储备体系。制定并落实领导包企和环境监管人员驻厂制度,实现全市485家重点企业全覆盖;启动智慧环保管家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强化企业污染排放监管。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双随机”共抽检241家重点企业、334家一般企业,累计行政处罚123件,移送刑事2件,有力倒逼了相关主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了发展方式变革。

狠抓总量调控。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更加突出从发展端与保护端双向发力。已聘请江西省环境科学院专家团队,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思路,加快编制我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同步开展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着力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进一步牢牢守好生态绿色的发展底线;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对发展总量的调控,真正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目标在九江逐步成为现实,守住了绿水青山,为收获金山银山打下了扎实基础。如今的九江,正构建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绿色崛起目标出发,努力开创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20年九江市环境质量公报

1.大气环境质量:我市城区PM2.5浓度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4%;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87.2%,同比改善4.7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九江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2.水环境质量: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达到目标考核要求。长江干流、赣江、修河、柘林湖水质总体良好,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均值达到Ⅲ类,是鄱阳湖唯一一个达到Ⅲ类的湖区,总磷平均浓度为0.050mg/L,同比改善21.9%;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62.5%,同比改善50个百分点,高于鄱阳湖全湖区21.3个百分点;全市水环境总体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3.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安全利用与管控任务完成率达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未发生突发土壤污染环境事故。

4.声环境质量:九江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8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类标准;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值65.8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四类标准。

5.核与辐射安全方面:未发生辐射安全事故,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天然本底水平。

本版图片由九江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