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湖长制绘“幸福河湖”新画卷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本报记者 汪良红

“自2016年沿江码头整治以来,我们瑞昌共拆除小散码头29家33个泊位,并将余下的小散码头整合成一家砂石码头,共节约岸线3072米。”走进瑞昌市码头镇江滩公园,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散码头,经过一年多来集中整治,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市民游玩的好去处。

江滩公园是我市推进河(湖)长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持续高位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各级河(湖)长主动履职,河长办统筹协调,责任单位主动配合、密切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河(湖)长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夯实责任,履职尽责高效有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把深入实施河(湖)长制作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深抓实的重点,并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以及人大评议、政协调研的重要内容。4月10日、5月6日市级总河(湖)长签发总河(湖)长令,要求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全市各级河(湖)长按照部署要求,走到河畔湖边,直面焦点问题,2020年市县乡三级河(湖)长巡河(湖)共5593次,各级河(湖)长巡河(湖)实现了常态化。

同时,我市把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坚持实行“三个纳入”,市委组织部继续将河(湖)长履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市人社局、市统计局将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纳入了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和市直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市审计局将河湖长制工作责任追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形成了每个河(湖)长守水有责的工作格局。

突出重点,河湖治理扎实推进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走进濂溪区沿江工业基地内的济公生态公园里,花草葱郁,前来观花赏景的游客纷纷在花丛中拍照留念,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和笑语。“以前环境特别差,经过整治后,环境越来越美,我们住在附近的晚上没事都会到这里来散步。”

保护一江清水,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抓好河湖生态修复,全市各地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积极整合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多方治理资金,大力开展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建设。市各相关部门及沿江各县(市、区)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全市“最美岸线”82个整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各县(市、区)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全面铺开,完成投资19.73亿元,打造了一批示范河流和河段。

同时,我市牢固树立“污在水中,源在岸上”的理念,深入排查入河湖污染源,从源头上防控河湖污染。对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市政府督查室、市河长办联合相关责任单位采取专项督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不定期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以“河长令”“督办函”的形式督促落实整改。通过进一步强化河湖问题整治,一批影响河湖水质、污染水体环境、破坏河湖生态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创新升级,管护能力不断增强

一架环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巡航园区上空,紧盯河流水质,超高清画面实时传回智慧园区大屏幕……这是城西港区智慧园区上演的5G智能应用的一幕,也是我市推进河湖管护的又一新举措。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提档升级。打造“智慧河(湖)长”,充分利用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开展巡河巡湖。运用智能无人机,做到人机结合,初步实现巡河河段湖泊全覆盖、无盲区。同时,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提供重点水域水质监测和水文数据,重点对工业园区、重点风险源企业和环保设施运行实行监管,实现污水处理、环保设施运行、在线数据监测“三个全覆盖”。

环境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将水环境治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民意所在、众望所盼。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全市河长制湖长制更加“有名”“有实”“有能”,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而努力奋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