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乡村元宵节玩龙

2022年01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游会雄

老实说,现在乡村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比起我在儿时恐怕要寡淡清冷得多。过了春节,每到初三四或初五六,就有人陆续背起行囊,踏上打工路,去打拼一年新的梦。因了疫情,部分打工人今年留在当地过年,没能返乡,村里的节庆氛围更是消减了不少。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告别禁锢。春回大地,万象复苏,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受这股时代新风的鼓荡,乡村也迎来了文艺勃兴的春天。包产到户后,农人们不仅可以吃饱穿暖,口袋里有余钱,精神上也有了追求。传统的玩龙灯活动,在村里几位族长的提议下开始复兴开来。先是请来篾匠师傅用竹篾扎好龙头、龙身和龙尾;还请来木工师傅做好龙杆手把,便于握举。大约到了初七八,村民们拜完了亲友的年,就着手闭(用彩纸等装饰)龙了。水保叔负责全面工作,贵生哥买来了五颜六色的彩纸和用器。和平哥负责闭龙头,因为他是村里布置洞房的好手。金贵、初生司锣钹等乐器。我们小孩帮忙端糨糊、闭龙身,乐得个能打打下手,寒假作业都懒得做,一心赶去凑热闹,颇有兴致。早先整条龙统共有13节。由1尺来宽2米多长的红绸布,用较粗的麻绳连接而成,舞动起来鲜活而灵动,非常诱人。经过两三天的鼓捣,一条长龙很快就闭好了!

在我的记忆中,正月十二就要玩龙出方。“咣切——咣切——切咣切!”清脆的锣钹声操打起来,山村的元宵味开始热闹起来。玩龙出方,一般是去周围同姓的宗族村庄巡游,可算是一种精神文化礼仪之行,也是宗族亲眷友好的表征。每去一个同姓村庄,先要将龙游到其祖堂进行拜膜,对接龙的宗亲送上新年祝福。热情接龙的爆竹声,激烈喧闹的锣钹声,引来了村庄上所有的人来观赏。不论大人小孩,去玩龙的都能受到客气地接待。备好了糖果香烟,烧好了甜糯的酒糟水。大人们怕我们去了出洋相,暗地里有了叮嘱,“见了好吃好喝的,不是在自家里,千万要懂得礼节,记着!”有喜事的人家,还会给祥龙披红挂彩作为馈赠。去了三四个村庄。返程的路上,料峭的春风还带着冬天般凛冽的寒意。有时风大,我们很难以撑持住。因了新奇、热闹,高兴劲溢满了全身,奔波了一天,虽然有些苦累,但根本不觉得。

最闹腾的就是年十五元宵的晚上,那时央视还没有元宵晚会,我们较早地吃过年宵饭,就跟着大人们上街去了。龙头是刚做过新郎的强平哥赢(握举),龙尾是有了女友华斌哥的。我们半大不小的赢龙身。一二十节灯笼火把齐点亮,把一条长龙映衬得活灵活现,如真金满身,熠熠生辉。乡民们远远地听到锣钹的咣切声,早就点响了接龙的千子鞭(1000响),“一条神龙下凡来呀!霞光万道金花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拳彩声、喝彩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龙头进门喜洋洋,照见贤东造华堂。前面造个金银库,后面造个积谷仓。金银库里有财宝,积谷仓里万担粮。”显然,这是掌给建了新房人家的彩。“爆竹落地一盘花,贤东发得百万家。儿孙读书登金榜,代代儿孙戴乌纱。”这是掌给考学中榜人家的。他们听了自是高兴欢喜,我们扯着喉咙喊,“多放爆竹呀,多放爆竹!”他们也回应着说,“多掌掌好彩吧,掌好彩就多放。”其实,乡民们早已备好了爆竹,等着元宵夜接龙。每放一挂(短20头鞭炮),就掌一首彩。每掌一句彩,大家都要喝一声,“好哇!”热闹着助兴。不记得是哪一年,村里有位长辈,其孙子又生了曾孙。新年添了新丁,四世同堂,家人真的好欢喜。本已筹备了好多爆竹,在元宵夜热闹一场。我们趁着长辈的高兴劲不停地掌彩,他也不停地放鞭炮。那边要多掌彩,这边要多放鞭炮。没料到两方斗起劲来。喝彩声,鞭炮声交织不断。要知道,掌彩是围绕着祥和喜庆主题现口编的,而鞭炮是一时编不出来的。眼看着鞭炮只剩一两挂了,长辈只好作揖抱着拳说:“对不住,实在对不住,明年再来吧!”呵呵!

“一朵红花凑地开,喜见神龙送福来。槐荫树下遇仙女,配与董郎做夫妻。夫妻白头同到老,荣华富贵万年长!”这是为喜结连理,新婚伉俪掌的彩。这些彩语,基本上都是俗言土话,言词上不很讲究,靠口传心授,即兴编撰的,但很受村民欢喜。听多了,我都记得末尾大多是:我今赢(玩)龙后,荣华富贵万万年(或幸福生活万年长,或美好日子比天长等)!

十五元宵夜,这样地走家串户,一家一户地来。因村较大,少说也得四五个小时。借着玩龙的喜庆,新春的祥瑞,村民们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待到玩完每家,已快是第二天凌晨了。

翌日,我们带着米菜去上学,也带着绮丽的梦,同村民一道开启一年新的美好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