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乡的水井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杨青

小时候,每天清早,总要被叮叮咣咣的水桶声吵醒。这是爸爸要去井边去挑水了。每天他上班前,总要给家里的缸挑满水,农家过日子,做饭烧水,鸡喝鸭饮,刷锅洗脸,哪里离得开水呀?

我家附近的那口水井,就在两栋房屋中间路北的高坡上。我上学后,每天清早就能看见爸爸和几户邻居的叔叔们,都到这个井沿来挑水。我看见他们都用扁担的一个钩子勾住水桶,晃晃扁担,一桶水就提了上来。一条扁担,担起两桶水,颤颤悠悠地挑回家去,庄稼汉才开始了一天的新生活。

我上了中学,爸爸去了外地。我是家里唯一的男丁,给家里挑水的任务,就自然地落到我的头上。头回挑水真是很艰难呀。冬天的井台,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子,站在井台上从井里往上提水,心里发怵,两腿哆嗦。水桶放到井中总是漂在水上,水桶入水难,总是打不满,幸亏叔叔们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晃动扁担,经过一番练习,我才慢慢地学会打水。

由于身子单薄,两桶水压在肩头,觉得好沉,走路也不稳当。水桶一晃,水就撒了一路,裤腿也淋湿了。有时,一过门槛,摔个跟头。桶里的水也就洒得净光光的了。那时个子太矮,把水倒进水缸,好费力气。担水的日子一长,这三道难关,我就全闯过了。后来,我把早晨挑水,就看成是完成一道数学作业题,还觉得挑几桶水,远比做数学题还容易些呢!

中学毕业后,我就到城里去读书了,接着又在外地参加了工作。离开了家乡多年,却一直牵挂和怀念着故乡的水井。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对于家乡的水井,我似乎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以后读书多了,才知道水井和家乡,有着那么密切的联系。有一条“背井离乡”的成语,分明把水井和家乡粘到了一起。还有一个“乡井土”的词语,说的就是古代人离开家乡时,总要带走一点家乡的土,表示不忘根本。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定居必须有水井,水井指代家乡,也就不足为怪了。

故乡的水井确有神奇之处。至今想来也很有趣。一是全村十几户人家,每天都要来一口井里挑水,令人称奇的是,即使大旱之年,井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二是在我家附近,有两口相隔不远的井,那井水竟然一个是人们能饮用的甜水,一个却是只能浇菜园子的苦涩的水。也很奇怪。三是我在挑水时,经常看见井里有一两只小青蛙游动。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我至今也没弄明白。真正的井水总是冬暖夏凉。盛夏里,用刚刚汲出的井水冲生鸡蛋,可以冲出嫩嫩的鸡蛋絮,加上冰糖喝了可以清热祛暑;吃不完的饭菜装在竹篮里系到井里,那井就是天然冰箱;头天夜里从地里摘来西瓜,在井里沁一夜,就变得又脆又凉,标准的冰镇西瓜。冬天井口冒着热气,打一桶井水直接洗脸,温热滑腻,是最好的护肤品;腊月里用井水洗衣裳,洗萝卜、红薯和莲藕,一点也不冰手。

水是人人都不能缺少的,人们对水井也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时,水井旁边,常常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邻里们几乎天天都要在这儿碰面。男人挑水,女人洗衣,家长里短,海北天南,这里始终洋溢着欢声笑语,从来不缺人气。农忙时节的夜晚,不时有棒槌声连连响起,白天,乡村的女人实在太忙了,她们只能就着月色浣洗衣裳。也有男人在井边用冷水洗澡的,有时他们边洗边唱,唱着采茶小调,洗去一天的疲惫。此刻,井边又成了乡民调节情绪的场所。

进入20世纪70年代,村里的不少人家安上了压水井,我们家也安装了一眼。一根竹竿深入地下,连着地上的一个铁柄。用水时,只要手摁几下铁柄,水管就冒出水来了,再也不用去井台费力地挑水了。改革开放以后,乡里给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用水就更方便了。再看两栋房中间的这口水井,似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亦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家乡这口水井,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由于历史的进步,它功成身退了。乡民们不会忘记它的功劳,村里就给它加了个水泥井盖,上面还用红漆写了“饮水思源”四个大字,这也正是表达了乡亲们对它的敬重和纪念吧!如今的乡村如同城里一般,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飞快发展,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

水,是生命的载体,纵观人类社会历史,随处可以体现水和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今天,当我们回首使用井水的那段岁月,带来的是难忘的记忆。在重温往事的过程中,也留给人们对水资源的思考:用水方便了,也该节约每一滴水。为了生态和谐,为了未来的家园更加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