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农谚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到了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生机勃勃,呈现春和景明之态。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为农事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而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纵观历朝历代,皇帝为不耽误官吏职事,干脆放假数日,让官员回乡扫墓。据记载,唐朝玄宗年代,放假四天,到公元777年增至五天,到790年连寒食节一起加至七天。宋朝清明节放假也是七天。宋代《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两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千百年来,无论朝野上下,清明节踏青扫墓、祭奠祖先,并祈求祖宗护佑,已成惯例。
在赣南乡村,清明节这天会以宗祠或宗厅为单位,集体为历代祖先或特定的某一位祖先行扫墓祭祀大典,称为“做大清明。”当然,做清明是有讲究的,首先要奉行“寅不祭祖”的理念,一定要拣地支为“酉、丑、亥、未、卯”等好日子,不然会惹人笑话。
做大清明时,由本房理事会负责人邀集各支系头人,先商定清明祭祖的规格、桌席,并发出邀请帖子,通知各位宗亲于何日何时在祖祠(厅)集中,携带大米、现金若干。还要预先雇请乐队、厨师,拟定执事人员,做到长幼有次,尊卑有序,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日期既定,到了是日,便得风雨无阻,寒热无误。早饭后,当宗亲们在乐队的喧闹声中来到祖先的陵墓前时,抬方盛的要将方盛放置墓园中央,里面的三牲(猪肉、雄鸡、草鱼)熟食,神饭、果品、酒水等祭品应正方位朝着墓碑,然后在墓门上檐挂血钱,在香烛盘中插点燃线香、蜡烛,在众裔孙向祖先作揖祭拜的同时,万响鞭炮声与乐队的吹奏声交相齐鸣,异常热闹。当扫墓的队伍返回宗祠(厅),还要将祭品陈列于祖公堂前的神案上,为祖先上香作揖,并同时在大门口鸣炮,厅堂内奏乐。至此,连续的清明祭祖仪式方告圆满成功。
做大清明,一般办早、中两餐伙食,中餐是为正餐,菜肴丰盛,备有十二碗东道。坐首席的宗亲,自然是尊本房字辈最高,且年纪最长者。聚餐结束后,乐队会再吹奏几首拿手的乐曲。本房参加祭祖的一般宗亲,也先后回家。只有理事会人员及各位头人,留下来结算财务。如入不敷出,公堂账内又无积蓄,那就得由各位负责人掏腰包弥补空缺,这就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也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有担当有能耐的宗亲方能胜任理事的主要原因。
除大清明外,更多的踏青扫墓是家庭式小清明。这样的扫墓仪式,不必非在清明节这一天进行。当春分与春社日过后,便可选择好日子,最好是双休日,可带领小孩一同前往。当然,在所谓的好日子中,也各有姓氏和属相的若干避讳。到了预定之日,备好一应祭品,大人带领孩子们去山冈、田塅等祖坟踏青扫墓。家庭做清明不会请乐队、扛方盛前往,多数是携儿带女,相约本屋宗亲,结伴前行,不过多了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人们用扁担一头挑菜篮,一头挑酒壶和香烛篮子,篮内装着祭品。
到了祖地后,首先要为先人修墓草,砍去荆棘和灌木,为祖坟美容,也方便近前摆放祭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作揖祭拜。这时,长辈要告诉小孩子,那座坟是某位太公的,那块碑是某位太婆的。嘱咐他们长大成家后,也要带小孩子去扫墓,把接力棒传下去。俗话说:“山冈为主人为客”“世上新人胜旧人”。让小孩子从小明事理,懂规矩,学会孝敬先贤、长辈自然义不容辞。
祭祀时,不管祖宗生前会否喝酒,那醇香的糯米酒,一定得筛一杯敬祖先。将米酒均匀地洒在墓堂内,以示虔诚的孝心。别小看这一壶米酒,有道是:“壶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长。”以米酒祭奠祖先的仪式,几千年来代代相承,延续不断。我想,血脉里的浓稠亲情和深深怀念,都在那一壶酒中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