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
剧情简介:该片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创作。扫黑除恶专案组组长宋一锐(姜武饰演),“两面人”身份的县长曹志远(张颂文饰演),两人在魏河县展开了一场关于钱权交易的明暗较量。当宋组长带领调查组步步逼近真相时,幕后的黑手疯狂使阴招阻碍调查。最终,宋组长和调查组揪出了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斩草除根,一网打尽。
批判现实主义的道义和真理
《扫黑·决战》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对涉黑题材深度挖掘。体现在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很饱满,而不是以故事为中心,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的道义和真理来面对现实困境。调查组各个击破黑恶势力成员,谈真问题而不是戏谑,警示教育而不是娱乐观众,像极了韩国电影《恐怖直播》《辩护人》《举报者》等“批判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引发出某种共同的社会情绪。
破案、悬疑、反面角色等,不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扫黑除恶,更是涉及社会的痛点和行业的敏感地带:拆迁、失踪、诱拐、埋尸工地、组织卖淫、暴力催债、吸食毒品、政治腐败、恶性刑事案件等,一些特别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事件,和有争议悬而未决的公共话题,这些敏感议题背后藏着官官相护的保护伞势力。因此,《扫黑·决战》的表达并非平铺直叙地说:“魏河县的水有多深!”而是通过场景、事件和人物串联起人性之恶和体制之殇的矛盾:主题与表现形式的矛盾,社会真实与艺术典型的矛盾,还有抽象与形象的矛盾。
“我实名举报,孙志彪是黑社会……”网上的“吃瓜”群众都在看这场直播,一个家破人亡的男人绑架了他的债主。男人没法给工人发工资,只能破罐子破摔,他被最后的稻草压倒,显示出生活本该有的模样,揭示底层人生活的艰辛,来表达某个阶层和群体的公众诉求。如果不严打黑恶势力,诸如孙志彪之流,将嚣张到吞噬普通人的梦想和生活。黑恶势力的存在,在于保护伞的势力。
《扫黑·决战》后半段,调查组抽丝剥茧找到真相,之所以孙志彪可以一手遮天,是因为他和县长曹志远,是魏河老领导曹顺华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前的问题全部解开,孙志彪底气十足地说:“只要老爷子还在,魏河就翻不了天”。观众这才理解魏河水深的原因,正是保护伞的“狐假虎威”。而保护伞的生动演绎,得益于张颂文饰演的基层干部,举手投足表现的尺度之大,让观众咬牙切齿。
张颂文饰演的基层干部尺度大
《扫黑·决战》是一部中国社会老百姓血泪筑成的电影,这种题材能拍出写实的味道实属不易。影片中有国家扫黑除恶的决心,也有百姓的绝望呐喊,更有德艺双馨的好演员——张颂文对于基层干部的生动演绎。从《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的开发区主任唐奕杰,到《隐秘的角落》里的水产厂厂长朱永平(朱朝阳的父亲),到当下热映的《扫黑·决战》的曹县长,不愧为影视圈内浮沉多年的黄金配角。
此次《扫黑·决战》里,他饰演了一位前所未有的县长,一位让观众过目不忘的基层领导。发型清爽身材微胖,肩膀微微向前倾斜,严肃怒目蹙眉开会,配合手臂指指点点的力度,讲话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感觉,一个基层干部的形象呼之欲出。导演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这场戏:曹县长心事重重地在湖边抽烟,身体隐在桥洞灯光下的一片暗影中。微微驼背,头却习惯性地抬高,他在懊悔挚友死亡的背影,演出了“两面人”官员一生的剪影。
曹县长的“两面人”形象复杂且隐藏得很深,正如情人林总所说:他像“山竹”,外面包裹着很硬的壳,不轻易将内心示人。面对蓄意组织闹事的群众,他喝道:“你们眼里还有没有政府?”痛心疾首,哀大于怒,一个义正词严的父母官形象,让人拍案叫绝。面对宋组长,他放下架子吐露心迹:“背后一定有人在操纵”,显得隐忍而似有苦衷。当得知同父异母的兄弟孙志彪杀人时,他掐住对方的脖子怒吼:“你还有没有人性?”难得爆发,怒不可遏,宛如一个被逼急的正义卫士。
台上教育别人两袖清风,台下却是黑势力的保护伞,张颂文把一个“两面人”官员的写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个剧情他指责下属到娱乐城丢尽政府的脸,下个剧情就亲自打电话安排阻挠调查组。他在片末和宋组长圆滑地说道:“在古代县长叫县太爷,在当地都是土皇帝……”他把自己的权力看得很重。在与官场和群众的周旋中,张颂文演活了这个城府极深、戒备极强,隐忍之下暗潮汹涌,可以说是忠奸难辨的县长。
曾经,围绕《人民的名义》展开的讨论是反腐,而围绕《扫黑·决战》的则是扫黑除恶。无论是单位吊顶藏满钱、却装清廉的齐飞宇局长,还是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动作不断”的曹县长,这些人不仅有反腐的话题延展性,又有像韩国写实片一样具有“社会减震器”功能,修复政治和社会生态,纾解民生焦虑。不由得使笔者联想到韩国影响巨大的《熔炉》《素媛》,通过电影艺术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公众诉求中,充当完美的润滑剂作用,起到透视社会情绪窗口的作用。
请本版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略奉薄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