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菜圆舞曲”,开启舌尖上的春天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木易

阳春三月,即使你不去挖野菜,只要到附近菜市场逛逛,也能发现“舌尖上的春天”已扑面而来。正如汪曾祺说的:“看着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春趣。”春风解冻冒春芽,积蓄了一个冬天的生命与活力,就这样从泥土中一扭一扭地钻了出来,食春芽也是对春天的一种尊重。

其实,探春又何须踏青?善于品味应时美味的中国人通过“吃春”“咬春”等习俗,在春天万物萌芽之际,于舌尖上拔得头筹,让味觉的春天早早到来。

豌豆:淡煮清炒皆佳,豌豆糕主打春天的下午茶

今年我家餐桌上最早出现的“春味”是清甜软糯的豌豆。豌豆,味甘,性平,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古人认为豌豆可治消渴,其用法是“淡煮食之”。“消渴”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妨常食淡煮豌豆。《本草纲目》里还记载,豌豆具有“祛除面部黑斑,令面部有光泽”的功效。因为豌豆中富含维生素A,有调节皮肤新陈代谢作用;还含有大量胡萝卜素、叶黄素,能保护视神经,尤其适合经常熬夜、眼睛疲劳干涩、视力模糊的人。

李时珍说豌豆“煮、炒皆佳”。比如豌豆炒鸡蛋、豌豆炒虾仁、豌豆山药排骨汤,我们还可自制豌豆糕,很适合春日下午茶。做法:加少许食用油煮豌豆10到15分钟;冷却晾干后用搅拌机打成泥;再将豌豆泥倒入不粘锅,加入25克细砂糖、15克黄油,小火翻炒;然后盛出装在盒子里抹平,放到冰箱冷藏30分钟以上;倒出来切块就可直接吃啦。

春笋:一锅腌笃鲜,让时光从腊月跃进春天

春食“芽”是中国人对春味的认知。说到吃春芽,春笋必有一席之地。笋,是竹子初萌状态,季节不一,口感不同。但在吃货口中,春笋至鲜至美。古人说:“秋波浅浅银灯下,春笋纤纤玉镜前。”要说春天最鲜美的一口滋味,春笋绝对当之无愧。唐太宗就是春笋的狂热食客,每逢春笋上市,他便召集群臣共赴“笋宴”。苏轼也专为春笋赋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春笋最简单做法是红焖,可品之本味。爱喝汤的可做腌笃鲜,将咸肉、五花肉和春笋切块炖煮,笋的爽脆清香混合肉的咸香,一锅汤咕嘟咕嘟煲着,时光便从腊月跃进了春天。口味淡的可吃白灼笋,也可和芦笋来个双笋争春,一口一个春天,统统吃进肚子里。

荠菜: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早春的荠菜,历经了一个冬天的风寒霜打,悄悄汇集着大地的能量。作为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荠菜捷足先登在田间地头播撒出成片的绿意。

荠菜又名地菜,魏晋南北朝时,便有若干《荠赋》问世。宋代陆游曾吟《食荠十韵》,苏轼《与徐十二书》曰:“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而现代更有周作人、汪曾祺等众口一词为荠菜扬名。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饺子、荠菜馄饨、荠菜包子、荠菜春卷……荠菜的香气浓郁,一般都是焯水后切碎起香增色,和鲜肉拌成馅,清新的田野香气和粗犷肉香,就在此刻握手言和,相得益彰。

香椿:枯木逢春,叶香可啖,医食兼得

“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早在汉朝时中国人就有食用香椿的记录,香椿和荔枝同时成为南北两大贡品。有言道:“灵山生珍奇,椿芽三月鲜。葳蕤君采去,稀疏我自安。”“椿”字是木和春的合体,有枯木逢春之美誉。“春吃香椿,医食兼得。”香椿营养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又有补虚壮阳固精、补肾养发生发、消炎止血止痛、行气理血健胃等作用。

香椿每年只有十几天最佳赏味期,一般在清明前发芽,清明到谷雨前后是香椿芽最佳采摘期。第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

香椿最家常的就是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炸香椿鱼儿等,如果想长久留住香椿的味道,可将香椿做成香椿酱。做法:将新鲜香椿洗净、焯水,切成碎末;香椿和辣椒碎比例为1:1.5,放适量盐、2勺白芝麻,少许鸡精,起锅入油烧热后浇入碗中,随着“呲啦”一声,香味扑鼻而来。做好之后可装瓶保存,用来吃饺子当蘸料或拌饭都很增食欲。

其实,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懂得在平凡的日常里,找到通往精致而美好的路。“吃春”,就是通过味蕾触摸春天的方式,提醒我们春之繁盛,珍惜当下。这个春天,你把春味吃进肚子里,思乡的心也就踏实了。(据《中国妇女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