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光下放电必须月光下充电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罗旭初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所以,为求知而读书,读有所得;为修身而读书,读有所循;为工作而读书,读有所用;为生活而读书,读有所乐。

一位朋友对我说:“接下来,我要腾出时间静心读书。”是的,静下心来好读书,读书能使人心静,心静则能汲取书中的精神营养。记得小时候上学,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读,只知道那是人生的一件公事,丝毫没有体会到读书的重要。稍大一些,虽然朦朦胧胧懂得了一些读书的道理,诸如理想前途什么的,也学会了点灯熬油的本事。但所读之书带有目的性,并非自己所爱,也就谈不上什么享受和乐趣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知者。”只有感到读书的乐趣,才能乐于勤奋学习。一本好书犹如一位相知的朋友,只要一打开书,我就会完全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这时,世界就向我款款走来,我一睹再睹了孔圣人的睿智渊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领略了林肯的善良和伟大、莎士比亚的泉涌文思、鲁迅的“投枪匕首”、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读书使我蹒跚于大师们洋洋洒洒的文字间,好不惬意,好不快活。我漫步于先哲用心血凝成的结晶中,认真思考,认真汲取,真是高兴。

静下心来读读书。每天下班后,香茶氤氲中,手捧一本好书,周身环绕的只有大师教诲的回声,那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的案头上放着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每每读后,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静下心来写写书。读书开拓了我的视野,文字的魅力总是唤起我心潮澎湃的冲动。三十多年来,我不停地在读,不停地在写。目前,我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800余万字并出版了三部文学作品集。如今,读书、创作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已融入我的血液和灵魂,是我赖以生存的生命“氧吧”。

时下,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自然用不着像匡衡那样去“凿壁偷光”,更不用去“头悬梁,锥刺股”。但作为成年人,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则需要每天忙里偷闲,利用好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放下该放下的一切,读一本好书,让心境归于平静。我经常把读书当作养生的一种理念。在武汉求学时,由于自己所学的是图书情报学专业,所以“近水楼台”接触过很多好书,并认为这些书能够点亮人心目中的灯塔,诸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类,还有史书《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使我了解中国古代的浩瀚历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对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始终记忆犹新。有时,我又在《悲惨的世界》里和主人公一起忍受生活给予的种种苦难;在《古诗词鉴赏》里徜徉在明月清风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记忆。近来,再读《有一种境界叫放下》,书中讲了许多人生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英国伟大小说家亨利·菲尔丁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喜欢与书为伴,是因为书香怡人。工作之余,我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记得曾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虽然没有那样的气魄,但我始终信奉开卷有益。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果从不爱读书,哪会有“气自华”之素质。

打小起,我就嗜书如命,书籍对我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参加工作后,每月有了自己的工资,更加“恣意妄为”。有钱就任性嘛,买买买!古今中外名著,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还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尽数揽入囊中,摆在书柜里。如此,每日扫视一番,比“范进中举”还喜悦,还开心。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心浮躁,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缓解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我们生活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年代,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等正在代替着原始的阅读,如果我们每天能够拿出一定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缓解一下,亦是一种很好获取知识的休闲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老师,也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愿我们在闲暇时捧上一本好书,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做一个阅读的有心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