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兰
仲春之际,我们曾到柳山采风,看到满山的春笋都长到一人多高,一根根直指苍穹,那青翠的笋尖上,还串着晶莹的水珠,显得生机盎然,一种清香淡淡而来,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与竹笋有关的美食,竹笋炒腊肉,火腿炖笋,笋丁炸酱,竹笋烧肉等等。其实我知道这些竹笋已不是真正的竹笋了。这些成林的竹笋是竹子的第一代孩子,也只有这第一代竹之子,才能茁壮成长,成栋梁之材。而之后的竹笋因为气候的影响,是长不大的。而这些不能成材的竹笋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
今天,爱人应我之要求,开车带我到乡下去掰笋,同行的还有黎明君。采摘竹笋是体验快乐和艰辛的活动。望着鲜嫩的竹笋,那种欣喜呀,恰如猎人见到了猎物。欣喜之余,便急不可耐地弯下腰伸出手,拼命地采,拼命地折。竹林里不时发出“咔嚓、咔嚓”的竹笋断裂之声。竹笋的竹林,会被竹枝竹叶和一些不知名的植物覆盖,遮天蔽日。采竹笋时,需要弓着身子在竹林搜寻。弯久了,腰憋得生疼生疼,要想伸展一下都蛮费力气。先要把捂盖在头顶上竹枝竹叶和荆棘藤蔓,用手把它们轻轻撩开,才能直起身来,而伴竹生长的芭毛往往毫不留情地割破我伸出的贪婪之手,真有“痛,却快乐着”之感。当然,也难免有让人担惊受怕的时候。记得有一年掰笋,正准备拨开遮盖在头上的枝枝叶叶,伸一下酸痛的腰身,突然发现右手边的竹枝上横亘着一条小蛇,“啊,蛇!”顿时被吓得惊叫起来,头皮发麻,全身发颤,凸起一层鸡皮疙瘩。那是一条纯绿色的小青蛇!它青明透亮,无忧无虑,横陈在两根竹子的枝叶上,与旁边的竹叶差不多一样的颜色。它显然也受到惊吓了,沿着竹枝缓缓向前方溜走。这种小青蛇,叫“竹叶青”,据说是一种很毒的蛇,吓人吧!
竹笋,真不愧是大自然赠送给人们的美味佳肴,早在古代就脍炙人口。据说唐太宗很喜欢吃竹笋,每逢竹笋上市,他总要召集群臣吃笋,谓之“竹笋宴”,他用春笋来象征国势昌盛,也用春笋来比喻大唐天下,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的繁荣景象。
竹笋虽然好吃,可是持续的时间却不长,一个星期左右便长老了。北宋作家张耒《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从此以后,人们喜欢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人新事又多又快地涌现出来,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春风和煦的时节,当你走进竹林,便见到竹笋破土而出的情景,如果静心倾听,还有竹春笋咯嘣咯嘣往上蹿的感觉。竹的生长速度,在自然界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往往昼夜之间,面目全非,每天竟可长高一两尺,令人称奇。站在密密匝匝的竹林中,有着融入大自然的舒心和惬意。其间,常能听到栖息于树枝上的土画眉发出“踢踏”“踢踏”的叫声。惊喜之余,再想细看时,它们会伴随着“踢踏、踢踏”的惊叫声,张开翅膀向远处飞去。微风拂过,竹叶哗啦啦,由远而近传来竹之声,我想这就是竹之韵律吧。
累了,披头散发的我累得身体似乎都要散架了,爱人让我寻一处较平坦处休息,我一边休息,一边剥笋。看着一根根笋细嫩清脆,洁白光润,我又想到古代《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孟宗是“二十四孝子”之一,他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孟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年冬天,孟宗的母亲得了重病,医生说做一些竹笋熬成的汤喂给他的母亲喝。听起来容易,可是寒冬腊月,在哪里找竹笋,何况外面还下着鹅毛大雪,可孟宗不放弃一丝希望,冒着严寒去找竹笋。他用手一处一处地挖呀挖,挖得手都鲜血直流,可他还在挖。他想起自己母亲那痛苦的样子,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奇迹发生了,在他眼泪流下来的地方长出了几根竹笋,孟宗喜出望外,连忙把竹笋拿回家煮成汤,让母亲喝,顿时,母亲的病好了。传说冬笋就是孟宗孝心换来的。
竹笋,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慕,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令人深思。刚直、向上、拔节是竹笋的特征,虚怀若谷是竹笋纯洁的心胸。春天的脚步,也会沿着竹笋生命刻度一节节登高,使春天更加充满魅力。最后用一首七绝做我这篇采摘竹笋之乐的结尾吧。《咏春笋》:金衣白玉土中生,奉献精华美味羹。不羡青松苍翠色,虚心劲节任君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