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易兴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2020年以来,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将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积极引进和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厚植中医文化氛围、开设智能化中药配方颗粒药房、培育中医人才队伍等措施,推动全院中医药事业强劲发展,揭开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发展新篇章。
引入中医特色护理服务患者2000多例次
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将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相融合,实现中西医结合,为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是市五医院护理部孜孜以求的目标。去年5月21日,市五医院成立了由25名临床护理人员组成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小组,小组成员在相关医院学习操作技术后,先行在老年科试点开展耳穴压豆、中药贴敷、推拿、艾灸等疗法。
“护士,我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太难受了。”在开展中医护理项目前,这话经常出现在老年科的病房中。因为疾病的特殊性,很多患者都有失眠、便秘、盗汗等问题,医护人员在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后,有时也无计可施。但这种状况从去年下半年起逐渐得以改善,护士们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相应的中医护理项目。考虑到长期卧床、饮食营养不全面的患者容易便秘,护士在跟患者沟通后给予穴位贴敷进行改善;一些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进行推拿、艾灸后,睡眠质量大幅提升;对长期输液的患者给予中药贴敷,预防静脉炎,减少并发症;对失眠、癫狂、郁证等神志病的患者给予艾灸治疗,对有幻听、焦虑症的患者给予耳穴埋豆……
自从病房多了中医护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笑容更多了,老年科患者的积极反馈和点赞,给予市五医院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信心。去年9月,医院成立中医治疗组,先后组织80多名护士和35名医生分批次前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九江市中医医院学习。如今,全院10个病区内,均配备中医师,在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对医护人员开展中医诊疗及中医护理指导工作的同时,还会组织、参与会诊,从中医角度帮助患者解决闭经、盗汗、更年期症状等困扰。据统计,近一年来,医院开展各类中医特色护理项目共2000多例次,实现了病区100%覆盖,安全、有效、简单、方便、价廉的特点,引得全院住院患者争相体验。
多措并举传承中医药文化精准对接精神卫生健康新需求
实际上,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医学未引入我国以前,中医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曾在我国的精神疾病治疗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解决了许多问题。如今,在专业技术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成为精神专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为更好传承中医药文化,精准对接精神卫生健康新需求,6月21日,市五医院智能化中药配方颗粒药房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医院门诊中药处方零的突破。作为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药房内配备的智能化中药配方调配系统,不仅能精准控制药品剂量,对中药颗粒进行现场混合加工,且一旦出现药品使用过量和配伍禁忌,系统会自动开启报警功能,极大降低患者因错误用药而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该药房的投用,彻底为患者解决了“中药煎药难、不懂中药煎制”的难题,盒子封装好的配方颗粒方便携带,吃起来省心,同时更保障了中药的质量,避免了“方对、药不灵”情况的发生,让患者享受到了满意放心、方便快捷的就医体验,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千方百计培养人才、激励人才,这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为提升全院医护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培养新时代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医院在拥有10名持有中医执业资质医师的基础上,正着力培养更多医护人员学习、考取资格证,全院呈现出你追我赶学知识、精益求精展技术的良好风貌。
为充分挖掘祖国医学宝库,推动中医药发展,在全省率先趟出一条“中西医结合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应用”的新路子,今年5月,医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成立中西医结合科,并与江西省中医研究院达成初步合作,未来双方将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进行学术研讨及交流互动。同时,在即将投用的老年病康复综合大楼中,也将专门开设中西医结合病区,为患有焦虑、抑郁、失眠等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诊治。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一年多来,市五医院在中医药的应用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赢得了患者口碑,也推动医院朝着“大专科、强综合”之路迈出一大步。未来,医院将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契机,不断提高精神卫生诊治能力和水平,协同打造全省精神卫生专科特色品牌,努力构筑区域精神卫生医疗新高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