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社干
一、柳的思绪
一声响雷,把酣睡中的柳树猛然惊醒,但她使劲儿伸个懒腰又迷糊了;几缕寒风,把柳树枝梢上的米粒节轻轻戳破,那嫩黄的翡翠开始往外抖溜了。她睁开眼睛懒洋洋地环顾,发现四周有淡绿的云烟弥漫和清波荡漾,而自己却赤身裸体地站立在那儿发呆愣神,这才恍惚感觉到春天来了。情急之下,她慌忙扯把丝绦遮挡愧色,沿着弯曲的小径一路前行,躲在明净的水岸边对镜梳妆。
一场细雨朝着柳树淋浴,并把她干瘦的枝丫泼弄得湿润光滑;一群小鸟抓住柳条跳绳或荡秋千,并把她僵硬的细枝弹拉得又软又长。一下子,她冬日的慵懒早已被雨水冲刷得一干二净,而平日里的冷漠却被鸟儿们感染得热血沸腾。于是她舒展着柔软的枝条,铆足了劲儿吐露新鲜的芽儿,向风儿雨儿和鸟儿们发出积极的回应。柳树把浓浓的绿意流进小河,而鸟儿们也把款款深情扑向蓝天。
阳光洒满大地,柳树开始摇枝拂绿,像住持挥动拂尘那样拂拭空气中的尘埃。用妩媚的眼眸窥视着原野踏青的俊女英男。她禁不住抬起纤纤玉手,挽住和煦的轻风,跳起婀娜的迎春舞蹈。这时,一对黄鹂款款飞来落在柳树的肩头,一边扑腾着翅膀一边倾情歌唱。接着,一群学童也停下脚步,不惜摘下几片细叶折笛吹响。鸟叫随着笛声呼应,风声伴着流水附和,助推起了烟波滚滚的柳浪,别有一番风味。
柳总是因水而爽朗,而水则因柳而清秀。有柳树的地方就会有水,有水的地方也必定有桥。水是白色的柳是绿色的,她们之间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让人遐思不止;水是流动的柳是立定的,她们之间又构建动静的张翕,令人浮想联翩。在早春的二月,人们总会成双结对地去赏柳并咏柳。他们或沿着水堤缓行,或立于桥上浏览。柳荫之下,才子脑海诗情涌;虹桥之上,佳人胸怀爱意萌。
柳树,有时也是离愁别绪的证物。尤其是湖泊水乡的青年男女及漂泊在外的旅人,往往把不尽的沧桑悲凉和不尽的相思牵挂,或偎靠给溪边葱绿却朦胧的柳,抑或倚仗给河堤绿影绰约的柳;或寄赠给黄叶初绽的桥头柳,抑或托捎给身姿婀娜的湖岸柳。在即将分手时,月朗星稀的夜晚两个人往拱桥上一站,看着两岸成行的柳树,那“河桥残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的情绪便会袭上心头。
柳是河的情人,河是柳的伴侣;柳是河的依靠,河是柳的归宿。河滋柳翠柳映河清,她们用青翠袅袅的烟波构成江南泽国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二、桃花絮语
早春二月,即使是晴朗天气,也还是会感觉乍暖还寒。为此,倘若要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或放松心情什么的,一般都要挑选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自然也不例外。
这天我满心以为,到公园去走走应该是花繁叶茂的景象吧。谁知事实跟想象中的相差甚远,真是扫兴。于是,往返时便故意改道而行,似乎这样可以调节一下情绪。走着走着,不禁感觉小巷里冷清清身上还凉飕飕的。右边拐角处有一个院子,应该是被闲置不用的老单位。里面房子前面两边各有一棵桃树,树上有零星的红色花骨朵挂在闹市深处的萧瑟之中。我想,就这么几个花蕾,能冲破寒冷的禁锢吗?我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天上,原来快要下雨了。也好,那就等花儿开得差不多了再来吧。
过了些日子,我就直接往目的地走去。还没到拐弯的地儿,眼前就豁然一亮:桃花欢天喜地全开了。其华闪烁,其味芬芳。我停下脚步仔细打量着那片绯红,仿佛这才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栽种桃树,春天一到全村到处都能看见花的鲜艳,到处都可闻到花的芳香。所以,纵然被恍花了眼睛被香破了鼻子,也全然不觉得有什么新鲜。然而,此时此刻的桃花尽管没有村里的那般灿若云霞,可我却诧异了:久违的桃花啊,怎么会在这僻静的巷子里与你邂逅,又怎么会让我如此心往神驰呢?
桃花,是春天里最妖艳娇美的花色,人称迎春使者。春天一到她就含着笑给人绽放,或鲜红鲜红或粉嫩粉嫩,就像豆蔻少女。所以,她不仅特别吸引人的眼球,而且容易让人感事抒怀,俨然天仙播撒在人间的情感种子。更为重要的是,不一样的人会瞅出不相同的花儿来,诚如人们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老百姓眼里的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这是玄道观和尚种出的桃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是文人墨客诗中的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是诗圣笔下的桃花;“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这是唐太宗咏唱的桃花。不管在谁的眼里,桃花都是那么地楚楚动人,都是那么地恋恋不舍。
桃花,她不仅跟人的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更为重要的是,不一样的心境会发出不相同的感慨,就像有的人喜欢品茗而有的人却嗜好喝酒。比如,唐代诗人崔护在南郊偶遇一位美艳少女,可第二年再次造访却不见,于是写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硬是把桃花比作自己心仪的美人;唐代文学家刘锡禹一生被贬并被召回数次,却每次都不忘到玄道观观赏桃花,写出“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表明他心中永远开着烂漫的桃花;明代画家书法家唐伯虎,任凭世人如何凌辱也始终都与桃花美酒相守,并形成了一种“醒酒只在花前坐,醉酒还来花下眠”之逍遥自乐的独特性情;更有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哪怕身陷污浊心中始终拥有一片“桃源”。
其实,无论什么花,都是花时来了花自开,花时去了瓣自落。那么,为什么有人偏偏对桃花情有独钟并铭心刻骨地坚守一生呢?比如,陶渊明有了《桃花源记》问世;唐伯虎大半生沉迷于桃花庵;大观园的姐妹们竟然结集了桃花诗社等。不管是谁,一个个都由于跟桃花有着不寻常的际遇而写出了空前的绝世佳作。因此,我是不敢去写关于桃花的诗词作品了。最多吧,也只是揣着一种桃花的情愫和念想罢了。不过我相信,只要心间的桃花永不凋零,人生就会时时有春天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