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刚川》:用生命搭桥过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王珉

剧情简介

《金刚川》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该片以三个视点讲述一个故事: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再度修好,这样屹立不倒的战争奇迹,让美军瞠目结舌。与以往战争片不同,影片分为3个视角讲故事,但红色字幕却标注为4段:一、士兵;二、对手;三、高炮班;四、桥。4段故事采用多视角呈现生命线的保卫战。从金城战役开始到停战协议签订,桥周围的200米内美军一共投下炸弹350多枚,炮弹2400多发,周围的树和石头都被炸光,但桥却仍然屹立不倒,甚至到了片末战友们用自己的身躯搭建起人体桥梁支撑过江,可以说战友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前线保证后勤供应,才赢得最终的胜利。

我之所以推荐《金刚川》这部电影,是因为他们是众多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佼佼者,用血肉之躯铸铮铮铁骨守护国门。正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写照,在那个时代集聚成战时爱国主旋律。虽然真实的剧情和热血的歌曲,引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揭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思想主题。但多视角循环往复呈现志愿军渡河架桥的场景,却没有相似题材《恐怖游轮》的惊悚剧情那般引人入境,花两个多小时讲述修桥炸桥,信息量太少,无法还原抗美援朝的全局,难免看得人昏昏欲睡。

镜头聚焦平凡伟大的志愿军个体

相比于朝鲜战场上家喻户晓的上甘岭战役,金刚川这段往事鲜为人知。这场正义战争,最后以志愿军的胜利,朝韩签订停战协定结束。战争收尾,也就是电影《金刚川》的故事发生时间,发生许多实际困难。如果我军一味地求和,势必陷入联合国军的狼群之中,因此金城战役必须打,但到达金城必须渡过金刚川,故事由此展开。并且,金刚川在地理位置上极为重要,它是连接志愿军后方的生命线,敌人也知道这座桥的关键,于是不断采用各种空袭的方式意图炸毁这座桥。

工兵,这是一个以往很少被关注的兵种,但在这场战役中,却凸显出这些平凡且伟大的志愿军个体的重要性,他们遇山开山、遇水搭桥、与自然搏斗、与时间赛跑,使得“桥”散落在全片的每个段落。尤其是片末,工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建修补守卫这座桥支撑战友们过江。

除了工兵,还有吴京饰演的关班长,张译饰演的张飞,李九霄饰演的刘浩,这三位主要人物,他们作为志愿军的代表,各自个性鲜明的性格和深厚的兄弟情义,使观众看到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在战火面前坚守,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精神的完美注脚。这群平凡且伟大的个体,在敌军空袭下不畏牺牲,直面战争的炮火血肉模糊,既用悲壮惨烈的画面体现战争残酷的本质,也让世人看到志愿军个体不同人物的爆发力展现出的人物群像,赢得了这场原本实力悬殊的战争。

《金刚川》弱化了主角,让每一位平凡的志愿军有更多展现的空间。刘浩(李九霄饰)普通志愿军里的一员,他渴望打仗获得勋章,也希望为牺牲的战友拿回一枚勋章。桥被炸毁后他被派去修桥,他不解自己是来打仗的,想去前线,这正是所有抗美援朝战士的心态。但美军一次次轰炸桥体,我军就要一次次修复桥体。两门高炮分别由关磊和张飞把守,他们是战友,更是兄弟。两门高炮不能打交叉,因为不能全部暴露,因此谁负责隐蔽,谁负责出击成了两人争执的焦点。这对相爱相杀的CP,彼此惺惺相惜。因为谁负责出击,谁就死得更快,而彼此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存的希望留给对方。张飞最后为了吸引空袭的炮火掩护大部队过桥,点燃高炮周围的火把暴露自己,这是关磊精神的延续。那一幕戏,令人为之动容,声嘶力竭。今年是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有这样的好电影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恰逢时宜,也对美国霸权主义有了历史对照的反击。

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讲了三遍

《金刚川》把镜头的焦点聚焦在一座桥上,格局有点狭隘,电影上映首日,豆瓣评分就已下滑到6.9分。从评论数据可窥,观众评价存在巨大分歧,4、5星好评有,可1、2星差评也不在少数。

三位导演共同完成,具有命题作文般的拼接感,虽然通过各自不同的视点,共同构建起电影的脉络,但同个场景同个故事同个画面仍然让人感觉乏味昏昏欲睡。士兵,对手,高炮手3个身份4个视角,修桥,炸桥,护桥,所展现的血腥与残酷的画面尽显雷同。换句话说,将故事切成三角度,既无法推动剧情,也割裂了群像的厚重感。前面两段格外拉垮,只有第三段勉强立住人物。非线性的出发点,是基于线性叙事讲不好故事,但《金刚川》如果平铺直叙会更出挑,才能达到《八佰》战争史诗的即视感。

以多人物视角去展现同一故事并不容易,这一叙事手法造成对素材重复使用,使得《金刚川》像极了美国经典电影《恐怖游轮》和《珍珠港》的有机结合。前者是主人公在幽灵船上一次又一次谋杀成了解脱的扣环,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解下最后一环;而后者展现的是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故事,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将日本战机飞过的地方做展示,战争与和平形成鲜明对比。毋庸置疑,两者元素结合循环往复造成《金刚川》的节奏失衡,修桥炸桥,花了两个多小时讲述,显得信息量太少,观众无法看到整个抗美援朝的战争全局。许多观众或许是带着了解这段历史来看电影的,但《金刚川》剧情场景重复率高,讲半天就讲一丁点儿的小事,不够大气没头没尾,没有那种让人了解历史或者还原历史的纵深感。

另外,战争片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另一种是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电影立意是前者,就应该淡化意识形态;如果电影立意是后者,就没必要彰显美军的人性思索。《金刚川》还以敌人美军士兵希尔为主视角,挖掘美国大兵身上的牛仔精神,虽未丑化,但人物塑造乏善可陈,显得拧巴两边都不讨好。

《金刚川》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讲了三遍,这样精致的表达方式显得老生常谈,让人有审美疲劳感,这很有可能成为电影最后扑街折戟的罪魁祸首。

(请本版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略奉薄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