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爸宝妈们有没有发现,宝宝的精力总是特别旺盛,尤其到了睡前更是折腾来折腾去的,不肯好好睡觉。不少家长都跟宝宝上演过各种“睡前大战”。据统计,大约28%~40%的婴儿存在着睡眠问题。今天,专家就为大家解读一下宝宝的睡眠问题,教你几招,帮宝宝尽快开启“睡眠模式”。
宝宝到底怎样才算睡饱觉?
专家建议,给宝宝优质睡眠,请从0岁开始。那么正常儿童的睡眠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所需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那么,我们的宝贝到底一天需要睡多长时间?2017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该指南建议:0~3个月婴儿每天睡眠13~18个小时,4~11个月婴儿每天睡眠12~16小时,1~2岁幼儿每天睡眠11~14小时,3~5岁儿童每天睡眠10~13小时。
在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指南给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值。因为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孩子的睡眠时间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是睡眠节律:儿童睡眠的昼夜节律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在3个月前,特别是新生儿期,宝宝饿了就醒,饱了就睡,多无明显昼夜节律。随着年龄增长,白天睡眠逐步减少,夜间醒来次数减少,到4~6个月的时候,生物钟开始建立,多数宝宝夜间逐渐不再需要进食,可以睡整宿觉了。到一岁左右宝宝白天只需睡两个小觉;四岁时,只需在午后睡一个多小时即可,有很多孩子甚至不需要午休。
太兴奋吃过饱四大因素扰清梦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不睡觉的原因。
生理因素: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不够协调,易兴奋,稍有外来的刺激则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导致宝宝不睡,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进食过饱:古人云:“胃不合,卧不安”。有的妈妈不管宝宝饿不饿,睡前总要给加餐点心,导致宝宝感到不舒服,影响睡眠质量。醒后年轻的妈妈又立即用奶去安抚,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环境因素:宝宝在睡觉时,室内光线过强,家人在看电视及大声谈话说笑均会干扰宝宝的正常睡眠。
兴奋过度:有的宝宝白天或睡前游戏玩耍过度,或听了、看了惊险故事、电视,常可造成幼儿入睡困难。
七个妙招儿开启宝宝“睡眠模式”
以下给家长们推荐七个方法,陪伴宝宝安静入睡。
1.日常活动量的增加。若宝宝在睡前精力充沛,不愿早睡,那么白天家长应有意识地增加他的活动量,让他玩得有点疲劳,但在入睡前则应让他静下来,不要过分兴奋,这样就有利于入睡。切记不要养成“黑白颠倒”的陋习。
2.细心观察了解宝宝。在宝宝有睡意的时候,会发出相关的行为。比如:揉眼睛、打呵欠等,建议妈妈要持续观察3~5天后,明白宝宝的生理作息时,再来制定出适合的睡觉时间。
3.温馨舒适的环境。室内光线要柔和:建议妈妈能利用明亮和昏暗的光线对比,来使宝宝辨别醒着以及入睡的环境差别。在午睡时,可将窗帘拉上以减少光照程度,晚上则将室内灯光关掉,只留一盏小夜灯提供夜间使用即可。为宝宝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使其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4.规律的养成。在宝宝睡前的一小时左右,即可开始进行一连串的活动,比如:吃奶、刷牙、换穿睡衣、说床边故事、听音乐、说晚安等等动作,养成良好的规律,使宝宝自然而然培养入睡认知习惯。
5.舒缓的音乐和故事。播放舒缓的音乐或叙事性的内容相对平缓的故事,建议可以在孩子入睡以前,播放较为轻柔舒服的乐曲,营造愉悦的睡眠气氛感。在宝宝睡前,可以为他唱摇篮曲或者在耳边轻语,使宝宝在充满安全感的情境中入睡。
6.心爱物的陪伴。妈妈在培养宝宝自己入睡时,可选择较为柔软的、宝宝喜欢的、干净卫生的玩偶或小被子当作宝宝的安抚替代物。
7.轻柔的安抚。宝宝需要的是妈妈的关怀,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宝宝的心理有良好的帮助,但安抚方法要朝着协助宝宝慢慢习惯自己入睡的方向进行。
(请本版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略奉薄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