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到花朝一半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靳小倡

当细弱的柳丝泛出第一抹新绿时,春天就真正开始了。

这个时候,春寒料峭,你还看不到百花姹紫嫣红的盛况,花儿还在抵达的路上。但是,有那么一个节日让我们不得不想起它们。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记起,它就是百花女神的生日——花朝节。

花朝节又名踏青节、百花仙子节、挑菜节、春会节。传统民俗以此日为百花仙子的诞辰,人们多在这个日子祈求花神赐福,保佑稼禾丰茂。清人蔡云《咏花朝》曰:“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唐宋诗文里的“花朝”亦是屡见不鲜。如唐代诗人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南宋梁元帝的“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宋无名氏的“四舞阶蓂,花朝节后,二月阳春”。这些诗文反映了花朝的习俗,透过历史的帷幕和文人雅士的逸情雅趣,可以一窥传统民俗的精神精髓和文化内涵。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春节天芳菲盛开,为花朝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

古人设花朝节庆祝百花生日,旧俗当日为花木披红挂彩祈祷繁盛、到花神庙拜祭为花祝寿,并有饮宴、踏青、扑蝶、挑菜、赋诗等“花诞”盛事。

除了祭祀花神,花朝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赏红”,是女性将五色彩笺用红线系到花树上,或以绸缎、旌旗装扮花草树木,来保护花木不受风折,并祈求花神福佑自身。

关于“赏红”习俗,《博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唐天宝年间,一个风月清朗的春夜,处士崔玄微在苑中遇到一名青衣女子借地歇息。征得同意后,青衣女子携女伴十余人进入苑中休歇,又请来封十八姨共饮。席间,封姨打翻酒盏,污了红衣女子石醋醋的衣裳,二人不欢而散。后来,石醋醋告诉崔处士,众女子平时被恶风所扰,不能安居,请求崔处士在本月二十一日,于苑中东侧立一朱幡,上画日月五星,便可助众女子免于风患。崔处士依言而行,到了那日,东风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处士方悟众女子乃花之精,封姨乃风神,红衣女子石醋醋即是石榴花。根据崔处士“立幡护花”的传说,晚唐人开始在花树上系上彩帛旌旗,以装饰和保护鲜花,同时也间接祭祀花神。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后来,这个美丽的传说被冯梦龙巧妙移植,改写成了《醒世恒言》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也描写过送花神的壮丽场面:大观园中的年轻女性“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杆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据红学研究者考证,这段“饯花神”的描绘,正是脱胎于“赏红”这一民俗。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人们夜间在花枝上张挂“花神灯”,让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春江水暖,桃李争芳,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踏青赏花,浪漫非常;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饮酒击剑;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大展身手,纷纷“赶花会”,在购买花卉之时,欣赏各种杂耍演出,其乐无穷……民间还有以花朝预卜年成丰歉的谚语:“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这天,忌有雷雨,民谚曰:“雷打百花心,百样无收成。”

我们常说女人如花。在一些地方,少女在这一天,用绸缎和棉絮制作百花娘子布娃娃,祈祷自己像百花娘子一样美丽、聪慧,年长的女子则停下针线,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为的是自己能做得一手好女红。

不少作家常常刻意安排笔下的女主人公与百花同一天生日,最著名的莫过于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角,曹雪芹特意安排黛玉的生日与“花朝”同时,自然更具怜花惜玉的感情色彩。

这个有些潮湿的午后,想起逝去的花朝,想起多少如花朝般的美好过往,只能如洪亮吉一样发出“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的感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