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个重量级大佛,号正法明如来,以菩萨身份救苦救难而闻名于世。
根据佛教史料《悲华经》卷二《大施品》中说:观世音菩萨在成佛之前原本是男性,是古印度的一位太子,随同他父亲皈依佛门修行,成正果后,称之为观世音菩萨,又名观音,观自在。大约在东汉末年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到大唐贞观年间,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便损去“世”字,从此,观音菩萨,又名观音,观自在的称呼就稳定下来。
在庐山民间,有着观音菩萨由男变女华丽转身的传说。
在唐以前,观世音在信众的眼里,是一位男性。今天,我们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北魏的石窟雕像和唐代以前的观世音画像中可以看到,那时观世音菩萨的明显标志就是他嘴上有一撇小胡子,比如《华严经》中就记载:“勇猛丈夫观自在。”观音菩萨由男性变成端庄的女性形象,其实质是西方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同时也源于“妙香公主”的传说。从唐开始,观音菩萨在中国开始了他的华丽转身,这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初始时是男身女像,而完成这一过程圣地是在十大佛教名山庐山。今天在庐山,就能看到这一转身的历史遗存。因为,观音菩萨的男身女像,至今耸立在庐山秀峰寺内。经过唐代的演化,观音菩萨逐渐形成了人们心目中完美形象,那就是双手合十,端坐在莲花台上,成为万众敬仰的美丽的“东方女神”
从历史的记载,结合民间的传说,观音菩萨是在庐山完成了他的涅槃重生的。因此,也就留下了观音菩萨与庐山的情缘和传说。
传说公元600年,也就是唐贞观十三年,远在洛阳的观世音菩萨对弥勒佛说:“我要到长江岸边的庐山去,那里有一位将来的大德高僧有难,我要去拯救他。”便告别众佛,驾着祥云来到了佛国净土庐山。先是金轮峰下的归宗寺住了些时日,后又爱慕秀峰的秀色,在秀峰又住了些日子,随后又移居庐山的万杉寺,这期间,他在庐山广施佛法,救苦救难,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在庐山,民间有观音菩萨救玄奘的传说,与《西游记》《附录》中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且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相互印证。说的是公元600年,即唐贞观十三年,唐皇李世民广招天下英才,在长安开科取士。有海州学子陈光蕊赴长安赶考,被金榜题名,钦点状元。陈光蕊考中状元后,在宰相殷开山的安排下,骑着披红的枣红大马,胸佩大红花,在长安游街庆贺。当游到宰相殷开山的府第时,正好殷开山的女儿殷满娇那天在楼上抛绣球招亲,当踌躇满志、仪表堂堂的陈光蕊骑马游到宰相府前时,一个绣球从楼上飘下,正好落到陈光蕊的头上。殷府家奴便一拥而上,把“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的殷满娇用红线与陈光蕊牵到一起。陈光蕊本是未婚之人,男才女貌,当天就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婚后的第二天,首辅宰相魏征在李世民举行的早朝上,向皇上建议,应授新科状元官职,吏部上奏,江州州主空缺,李世民便任命陈光蕊为江州州主,即日上任。陈光蕊告别岳丈家人,带着新婚妻子殷满娇,晓行晚宿,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先到海州,接母亲张老夫人,一起到江州赴任。离开海州后,走到一个叫万花店的客栈,张老夫人因长途颠簸病了,不能赶路,而陈光蕊距朝廷规定的上任日期又很紧迫,这时,张老夫要儿子先行赴任,等到江州安排好后,再派人来接她。陈光蕊经过一番思考,同意母亲的建议,便带着殷满娇和另一个家奴连夜赶路,在夜色中来到了一个叫洪江的渡口。这天正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渡口有只渡船,有两个摆渡人,一个叫刘洪,另一个名李彪,在这里摆渡多年。当陈光蕊三人进入船舱,借着微弱的灯光,刘洪和李彪看到了美若天仙的殷满娇,便见色起心,顿生歹意,俩人商量劫财劫色,先是把仆人打入江中淹死,随后又把陈光蕊打死抛入江中。殷满娇一看新婚丈夫被活活打死,悲情之中便要跳江跟随丈夫一起去,但被刘洪死死摁住,要死不能。冷静过后,她知道自己已怀上了陈光蕊的骨肉,想着还要给丈夫留一条根,还要报这血海深仇,便在刘洪的淫威之下,违心地顺从了刘洪。杀人之后,李彪要了钱财,趁黑逃之夭夭;刘洪则穿上了陈光蕊的官服,拿着陈光蕊的任命书,带着殷满娇直接来到江州赴任。
据《西游记》《附录》记载,刘洪还真像模像样地当起州主来,经常下县巡视,办理公务,这一晃,大半年过去了,殷满娇也快到了分娩的日子。在分娩的头一天晚上,殷满娇做了一个梦,梦中观音菩萨对她说:“你肚子里的孩子,是个大有作为的人,千万要让这个孩子长大,不要遭刘洪的毒手。”第二天,殷满娇顺利产下一个男婴,这就是以后享誉中华的大德高僧唐玄奘。为了保住婴儿的性命,殷满娇将一块白布,割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了婴儿的家世。为了将来母子能相认,她狠心咬下婴儿左脚的小趾头,然后脱下自己的贴身衣衫,将婴儿包好,带着一个木盆,来到江州城外的长江边上,想让婴儿在漂流中能有好心人救起。当她正要把婴儿放入木盆之时,忽然从江中漂来一块宽宽的木板,与木盆紧紧挨在一起,殷满娇一看,也许是天意,便把躺着婴儿的木盆放在木板上,含泪目送躺在木板上的儿子随江水漂流离开。此时真是肝肠寸断,殷满娇早已泣不成声。
躺在木板上的婴儿在江面上顺流而下,一直漂到了长江南岸的金山寺。此时,金山寺的法明大和尚正在诵经,忽然听到江面上有婴儿的啼哭声,便走出庙门寻声在江面上寻找,当法明大和尚刚走到江边,一块木板上托着的一个婴儿就漂到法明面前不动,他赶紧将婴儿抱了起来,带回寺里,为他取名江流,在庙里哺养;等江流长到十三岁时,法明大和尚便给江流剃度,取法号玄奘。
观音菩萨在解救了玄奘之后,就在长江岸边的庐山一带广施佛法,特别是为没有生育的夫妇送去一个又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当地赢得了“送子观音”的美称。生儿育女,当以母亲最为伟大,人们更希望观音是位娘娘。到盛唐时,除佛教文化外,道教文化在庐山也很兴盛,太乙真人长住在庐山太乙峰下;简寂观里的道德经书已声名远播,在此同时,儒家文化也在庐山传播开来,这时的观音菩萨为了满足信众的心愿,在为信众送子时,常常以男身女像的面目出现。在唐大和年间,有僧人画师听闻观音菩萨以男身女像在庐山弘扬佛法,救苦救难,便画了一幅观音菩萨的男身女像,寄送庐山,庐山的佛教徒将这幅画刻录在一块高四米,宽两米的金星青石上,安放在观音菩萨钟爱的秀峰丛林里。画像中,只见观音菩萨头戴簪冠,身着天衣,面目庄重,体态丰盈,鼻梁下胡须清晰可见。
元泰定二年(1325年),画师姜月镜,听到观音菩萨的故事后,专程赶到秀峰,续补了观音菩萨的全身像。从这时候起,观音菩萨开始了他在庐山的华丽转身。
观音菩萨在庐山期间,除了在归宗寺、万杉寺和秀峰住过一些时日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庐山大汉阳峰下的莲花山上。为了满足信众的要求,开始以全身女像的面目出现,她住的地方,被称之为观音庙。据传说,观音菩萨从公元600年至公元847年,一直在庐山弘扬佛法,从男身到男身女像,直至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清代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专程来到莲花山上的观音庙参拜,并命当地石工精心雕刻了一尊花岗石香炉,供奉在观音庙前,让观音的香火在庐山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至公元847年,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原来的蛮荒之地南海岸边人烟逐渐兴旺起来,但由于南海变幻莫测,渔民出海常常会遇到不可预测的风浪,不少生灵葬身海浪之中。为此,观音菩萨对身边的信徒说:“庐山虽好,终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要到南海去,到那里去救苦救难。”说完,便驾起祥云,端坐在莲花台上,来到了普陀山,把这里变成了佛教中的“四大道场”之一。从此,也就有了“南海观音”的美称。
观音菩萨离开庐山后,信徒们将她住过的地方建立了观音庙,塑造了第一尊观音全身女像,供人们朝拜。
观音菩萨虽然离开了她钟爱的庐山,但庐山人民一直怀念她。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