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李书记真的没得说,有了他,我家不仅每年可以从合作社分红,而且我这个残疾人每年在合作社打工还可以赚到6000多元,因此在感谢党的好政策同时,也要感谢李书记带领我们脱贫。”说起能顺利摘掉贫困帽子,德兴市万村乡瓦源村委会脱贫户汪泉勇开心地告诉记者。汪泉勇口中的李书记,就是今年6月荣获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瓦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建明。
据介绍,瓦源村委会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村基础设施和村集体经济极为薄弱。2015年下半年,李建明担任村支部书记深刻意识到,实施民生工程、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委会决定在源头村利用村集体的自留地,修建文化中心和休闲广场。而当时村集体的自留地被部分村民、包括他的两家亲戚,有的在自留地上种菜、有的用来养鱼等,谁都不愿将自留地腾出来。为了加快项目的推进,他首先拿自己的亲戚“开刀”,使项目如期推进并建成。文化中心的建成,有力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而休闲广场在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村民停车难问题。对此,村民们都夸李建明为村民做了件大实事。
源头村小溪对面有800亩农田,过去由于灌溉等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粮食生产。同时小溪上的桥很窄,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无法过溪生产。村民收割稻子,完全靠人工肩挑车推,无形中增加了村民的劳动强度。在提倡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今天,该处显得有些落伍。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李建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对农田进行改造,并在小溪上建了新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还新建了8座便民桥、新建了两个文化中心和两个休闲广场,并不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拆除了多处影响村容村貌的围墙等,有力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生活和生产环境。
据悉,过去,瓦源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07人,脱贫靠“输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治本就必须有“造血”功能。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经过深思熟虑,他将自己的想法和驻村第一书记及村干部进行商量,最终大家决定发展菌菇产业。
发展菌菇产业在瓦源村还是件新鲜事,贫困户们担心投进去的钱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所以都不敢贸然投资。为了赢得贫困户的支持和理解,村“两委”班子决定先做给大家看、领着大家干。村里成立了菌菇合作社,李建明带头入股,并建议驻村干部和班子成员每人入股1万元。为了节约资金,他又带头和驻村干部和班子成员一道,腾空租赁的厂房,并动手修建通往厂房的道路。由于管理和经营得当,他们种植的菌菇当年收回成本并有盈利。
合作社种植菌菇获得了第一桶金,增强了贫困户入股的信心。2019年,全村66户贫困户全部入了股,两年来,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达到1600元以上。如今菌菇种植基地内种有菌棒5万棒,年产鲜菇5万多斤、干菇5000多斤。与此同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发放400个菌菇棒,同时免费提供技术,对他们生产的菌菇按市场批发价收购,帮助他们解决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各环节的困难。在李建明的带领下,如今,该村在种植菌菇的基础上,又发展了80多亩果园,预计明年可进入丰产期。与此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发展需要,通过合作社的盈利加上项目资金,该村建成了菌菇生产和加工厂,上了烘房、冷库设备。
有了“造血”的产业,贫困户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去年66户贫困户全部摘帽,而且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据了解,该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余万元。
谈到下步打算时,李建明告诉记者,接下来,就是巩固脱贫成果,在做大做优现有的产业基础上,争取引进更多产业项目,不断增加村民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加大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力度,不断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凝聚全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邵德初本报记者杨小军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