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
宋末周密著作《齐东野语》记载了不少南宋旧事,其中有上饶人洪迈失言后发奋,从自满走向自谦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说的:洪景庐居翰苑日,尝入直,值制诏沓至,自早至脯,凡视二十余草。事竟,小步庭间,见老叟负暄花阴。问之,是京师人,累世为院吏,今八十有余,幼时及识元祐间诸学士,今予孙复为吏,故养老于此。因言:“闻今日文书甚多,学士必大劳神也。”洪喜其言,曰:“今日草二十余制,皆已事毕矣。”老者复颂云:“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洪矜之云:“苏学士想亦不过如此速耳。”老者复首肯咨嗟曰:“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但不曾检阅书册耳。”洪为赧然,自知失言。尝对客自言如此,且云:“人不可自矜,是时使有地缝,亦当入矣。”
洪迈与苏轼的差别在于“但不曾检阅书册耳。”古人作诗作文,虽各有名篇传世,但是创作方法不同,像王羲之、曹植、王勃、李白、韩愈、苏轼等,常常是提笔即写、无需参照物,而洪迈等则是写作需要“检阅书册”。也就是说,同为写作,一个无需参照物,一个则离不开资料。
苏轼想写便写、信手拈来之写作风格流传千古。什么“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做岭南人”,什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等等,皆是信手拈来的神来妙笔。
苏东坡、洪迈等名满天下的大才,深得皇帝欣赏,他们都是皇帝喜爱的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写圣旨、诏书。苏轼在翰林院工作期间眼疾手快,才华横溢,写下了八百多道圣旨、诏书。虽是官样文章,但其实并不好写,因为文词既要准确,又要典雅,这才能体现出皇家威严、体面,苏、洪在此供职,都做得很好,得到皇帝好评,只是二者的作文方式不同。
洪迈在翰林院供职时,才华横溢,文采风流,但也颇为自负,顾盼自雄。终有一天掩饰不住志得意满,便来了句自比苏轼的话,没想到碰到了一位敢于较真的老吏:苏大学士和你不一样,他写文章、圣旨引经据典,一气呵成,但从来不翻书,不查资料,而你们靠翻书写作,比起来自是逊色不少。一番话让洪迈无地自容。好在洪迈头脑清醒,深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写文章,一样的才华四溢文采风流,但终究还是有高低之分的——人家苏轼对各种学识都熟烂于胸,随用随取;而我洪迈只是记忆力不错,能记得这些学识在哪本书中而已。苏轼是天才,他那超强的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我们是学不来的;我洪迈的文章,下的是苦功夫,笨功夫,却一直少不了参照物的作用。两种读书境界,差的可是太远了。我洪迈再也不能自鸣得意,以为自己也是天才了。
其实,洪迈是少见的大才子,只是在老吏眼中,和苏轼相比还是有一点距离的。
经历此事之后,洪迈对苏轼更加尊崇。他的《容斋随笔》被记轶事最多的便是苏轼,其篇名中写到苏轼的有19篇:《东坡罗浮诗》《东坡明正》《东坡自引所为文》《东坡论庄子》《东坡和陶诗》《东坡慕乐天》《东坡诗用老字》《东坡三诗》《东坡引用史传》《东坡作碑铭》《东坡题潭帖》《东坡诲葛延之》《东坡文章不可学》《东坡不随人后》《张文潜哦苏杜诗》《韩苏文章譬喻》《韩苏杜公叙马》《白苏诗纪年岁》等,记苏事难以计数。
当然,洪迈可是个有正义感的学者,他在当时普遍推崇苏学的社会氛围下,既充分肯定苏轼的卓越成就与历史地位,又客观指出了苏轼创作和治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体现了应有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这一点同样值得学鉴。
洪迈出生于饶州府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洪迈字景卢,是洪皓的三儿子,他博览群书,并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容斋随笔》是毛泽东精神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见证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的一本书。就在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索要《容斋随笔》之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即使如此,在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而这部书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洪迈从自满到自矜的故事启示我们:
人有自知之明,且能在过失面前低头,也是一种美德。洪迈在失言之后肯低头,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不仅使他的文化造诣、工作能力更进了一步,还使自己的德行更胜人一筹。此等治学态度怎能不受人尊敬?一位哲人说过:只有“把自己的杯子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的杯子抬得高高的,别人就是想给你智慧和经验也倒不进去。低头没什么做不到的,能做到低头的人,他才能更好地站起来,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三人行,必有吾师”。像洪迈欣赏苏轼那样发自心底地去欣赏别人,这是胸有大度的表现。自谦需要胸怀,只有豁达大度的人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自谦。正是洪迈的虚怀若谷、求实好学的精神,才使得他最后成为一代随笔体大师。
自谦不是自我贬低,更不是为自卑披上的一件外衣。像洪迈由自比苏轼到学习苏轼,这表明自谦需要“吃一堑长一智”,需要睿智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好学的精神。一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一个谦虚的人,一个谦虚的人必定会不断增加自己的智慧。
如果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一个圆圈,那么越博学,就越能够看到有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需要继续去了解和探索。洪迈与苏轼比落后了,他便以更加谦虚的态度研究和发掘苏轼,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致江河,自然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洪迈的故事表明:人别总是自以为是、止步不前,过度自满,长时间自我陶醉,则会迷失自我,一生之成就也就画上了句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