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省工农群众与红色战士的光荣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方研会

1932年11、1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赣东北中心区更为巩固;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不久赤色警卫师扩编为(新)红十军;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全国“二苏大”上,苏区还获得“苏维埃模范省”的荣誉。苏区地域的扩大和红军的发展,使闽浙赣进入鼎盛时期。

闽浙赣省委、省苏成立和红军扩大为两个军

1932年11月下旬,中共赣东北省委改称中共闽浙赣省委(省委书记万永诚)。此时,闽浙赣省委先后直辖闽北分区委、皖南特委、信抚分区委、化婺德特委、浮乐婺中心县委和赣东北中心区的弋阳县委、横峰县委、德兴县委、贵溪县委、余江县委、万年县委、上饶县委、乐平县委、余干县委、永修县委、怀玉县委、都昌县委、鄱阳县委、彭泽县委、浮梁县委等。各分区委、特委也分别辖有部分县委。

1932年12月11日是广州暴动纪念日,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在这一天改称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仍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2年12月,成立皖南特委,派宁春发(又名宁月生)任书记。1933年2月,闽浙赣省委撤销宣城特委,把特委及其下属组织统一划归皖南特委领导。1933年11月,成立化婺德中心县委(书记程云)和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潘吉友)。

1933年1月,方志敏等苏区党组织领导人为了革命的大局,服从中央决定,把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并调往中央苏区并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不久,闽浙赣省委决定延用红十军番号,把赤色警卫师扩编为新的红十军。至此,1月至3月闽浙赣主力红军由一个军壮大为两个军。

赣东北的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扩大了将近三倍。到1932年底,赣东北苏区红军武装已经扩大到1个军又2个师,即红十军和赤色警卫师、闽北独立师,并形成了赤色警卫连(不久相继改编为红军独立团、营)、游击队的地方武装体系,全苏区拥有5560支枪、33挺机枪、22门迫击炮,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服务于革命战争的机构有红军学校第五分校(1933年1月由原彭杨军政学校改名),红军总医院及四个分院,省兵工厂和红军被服厂等。

方志敏受勋答辞

1933年3月18日,闽浙赣省工农兵代表欢聚红色省会葛源。3月23日下午2时,历时6天的大会举行隆重的闭幕典礼,共一千多人参加。

“由刘畴西同志宣读中央政府来信。”

“一年多前,我们还在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期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出了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的来信”,党代表畴西同志顿了顿,向整个大会现场扫过一遍。

“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传达到全省。后来,省党政军的负责同志、一般干部及群众代表知晓,一致认为是中央政府对我们革命工作的最高肯定,是我们苏区工作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大会现场的气氛经畴西同志一番诚恳的话语调动起来。虽然参会的各级党代表会前早已广泛议论授勋,但现在经由中央党代表在大会上得到了确认。

畴西同志宣布:“现在,很荣幸由我宣读这封中央政府的来信。”

……

刚一宣读完,党代表们还沉浸在震撼和喜悦中。刘畴西同志的话又响起:“授给方志敏同志勋章。”

方志敏同志在军乐齐奏声中与全场鼓掌声中接受勋章。

党代表们兴奋的温度正在酝酿、逐步攀升。未息的鼓掌声中终于响起了志敏主席那庄重而醇厚的嗓音:

“苏区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是中央苏区一个有力的右翼……很显明的是由于全省工农群众与全体红色战士艰苦奋斗与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尤其是自1931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有力的领导的结果。”

“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授给我的勋章,不仅是奖励我个人,而且是奖励全省工农群众与红色战士的光荣战争。”志敏主席加重了语气,显得更庄重。

党代表们听到此处,对方志敏的话感到由衷的敬佩,平时做了再多的革命工作,其中的艰辛、血汗,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刻也被这“光荣”二字所抚平,值了!

苏区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从1932年11、1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到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是对闽浙赣苏区各项工作的总检阅,反映了苏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苏维埃建设等方面的成绩。特别是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闽浙赣省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苏区经济发展,财政充裕,群众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赣东北苏区的创造,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誉,包括方志敏所倡导的苏维埃五种精神,即:民主精神、创造精神、进步精神、刻苦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方志敏坚定地把它作为苏维埃工作的准则,从而为闽浙赣苏区的政权建设,特别是为苏维埃干部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五种苏维埃精神的大力发扬,使闽浙皖赣苏区无愧为“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

苏区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