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绍鹏开栏的话
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乘势而上奋斗“十四五”,同心戮力谱写上饶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刻,市第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用行动践行使命,用实干推动发展,用奋斗书写担当,五年来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五年来的变化是深层次的。这五年,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实力持续壮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动力活力充分迸发;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我们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上饶荣膺“中国十大秀美之城”……
回眸今昔巨变,凝聚奋进力量。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五年看变化喜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专栏,全面展示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和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推动实现“融入长三角、中部走前列”而不懈奋斗!【有图为证】
近日,德兴市泗洲镇中洲村300亩猕猴桃喜获丰收,果农章中阳正在基地开心地为顾客采摘猕猴桃鲜果。
据了解,几年前章中阳等人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基地承包下来种植猕猴桃。经过精心打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鲜果飘香、游客众多的金山银山,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实现家门口增收。
卓忠伟王进保摄影报道
【精彩故事】
连日来,玉山县南山和师服装加工厂的就业帮扶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生产。“在就业帮扶车间里就业的村民月平均工资近3000元,不仅帮助11户脱贫户稳定脱贫,还带动了3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加工厂负责人、脱贫户张和师说。
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就业帮扶车间让张和师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玉山,像张和师一样,不少群众通过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增收致富。就业帮扶车间的快速发展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就业岗位,更激活了乡村闲置的土地和资产。如今玉山的就业帮扶车间产业内容扩展到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休闲旅游业等多个行业,包括种植车间、养殖车间等多种形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这些车间有的需要山场、土地,有的需要闲置房屋,村集体通过提供这些生产要素,既可以拿到租金收益,又可以享受产业分红,大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玉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就业帮扶车间到村到户,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激活了农村闲置的山场、林地、土地及人口红利,农村的生产业态发生了大变样,集体经济焕发了新活力。
【五年回放】
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奋勇向前。“十三五”以来,上饶儿女用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干劲,努力攻坚克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4个国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0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55.7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彻底解决……上饶人民实现全面小康,共同迈进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的新征程。
“全面小康,决不让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9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全市派驻1752个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组),选派1471名第一书记和2918名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安排60596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动员517家企业参与帮扶。他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针对群众心中所想、生活所需、发展所盼,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认真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干,上下一心、一鼓作气,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脱贫干部责任如何压实?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将“情况最了解、问题最清楚、工作最能干”作为检验驻村干部工作标准,加大在脱贫攻坚一线识别、考察、选拔使用干部的力度,激励各级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各级扶贫干部中提拔和进一步使用2282人,职级晋升173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动员一切力量、集中全部优势、投入所有精力、采取过硬措施,持续推进脱贫政策精准落地。
——着力推进住房安全稳定解决。2016年以来,全市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331户1220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同时,对4.12万户脱贫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其中通过“交钥匙工程”等方式,兜底保障了5031户特困农户安居问题,贫困群众梦寐以求的安居有了硬保障。
——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全面覆盖。全面筑牢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门诊统筹报销等政策。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23732.7万元为贫困人口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参保金,对2.33万名大病贫困患者实施专项救治,对6.1万名贫困患者实施大病免费救治,将12.41万名建档立卡人员纳入了慢性病管理,与46.97万名贫困群众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让广大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
——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全面保障。落实由县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共同负责的控辍保学和资助政策落实“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体系,深入开展“助学、劝学、送学”接力行动,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孩子义务教育有保障、有质量。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47.09万人次,发放教育资助金110656.79万元;累计劝导2747名学生重新返回校园。
——着力推进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强化对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贫困群体的综合性保障,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目前,全市农村低保由2016年的每人每月270元提高至2020年的470元。截至目前,全市纳入农村低保16.18万户24.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户19.4万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是关键。我市按照“东柚、西蟹、南红、北绿、中菜”的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并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发展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草地畜牧业、水产、茶叶等高效特色种养业,不断巩固完善“县有优势主导产业、村有扶贫产业基地”的多层次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2016年以来,全市共培育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2405个,带动脱贫户7.51万户24.11万人;培育致富带头人4971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精准扶贫带头人1.37万人次。同时,我市依托晶科能源,在全省率先开展光伏扶贫,建设光伏扶贫电站1576个,带动脱贫户8.8万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