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蔡文逸文/图
董团乡,南与茶亭隔江相望,北连枫岭头镇,127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使其成为了上饶经开区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成为了该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阵地之一。当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文明乡风浸润,董团乡百姓生活品质和获得感节节攀升的同时,更折射出文明新风劲吹的正能量。
A
人居环境整治让面貌焕新
“来,搭把手,一起把这堆垃圾运到车里。”8月20日早上9点30分,刚刚结束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活动的董团乡干部叶成又马不停蹄地加入了“青年志愿清洁队伍”。当天,这支由乡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队伍来到董团村童家组,或清扫或搬运,对边边角角的垃圾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清洁整治。
今年以来,董团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乡成立了总人数近3000人的“青年志愿清洁队伍”,积极参与主干道的日常保洁、农户家庭卫生监督,督促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我们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在平常,着力解决和村民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问题,为村民健康生活营造良好环境。”该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吴斌介绍,在实行“挂点班子包村、村组干部包责任区、党员包责任段、环卫公司包卫生区、农户包自家”的“五包”责任体系基础上,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的共同参与,进一步充实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的工作力量。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环境治理上就是应该打头阵当先锋,带领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叶成告诉记者,在“青年志愿清洁队伍”的带动下,现在不少周边居民也自发参与到环境卫生大扫除中。在董团村主干道从事门店经营的村民张启芳每天开店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家店门口打扫干净,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一份力。
从不再乱扔垃圾到主动参与环境卫生大整治,董团乡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不断掀起大清理大整治热潮,同时,引导群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广大群众重视公共卫生、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一种新时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B
立体式考评让作风更实
探索实施科学高效的考核办法,形成干事创业、勇担责任、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是董团乡推动创文工作更上台阶的又一重要举措。对此,该乡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定期检查、立体式考评的评比制度,促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该乡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带领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及各村支部书记、主任对全乡11个行政村的整治工作进行检查的评比机制,评比中采取随机选点、实地查看、现场打分的方式,重点对各村道路整洁、垃圾清理、物品堆放、家禽圈养、生活污水排放等工作进行检查评比。截至目前,该乡先后开展评比3次,每次检查评比结束后,都会召开环境整治工作总结交流经验会。
“排名靠前的进行典型发言,介绍工作经验和亮点做法;排名末尾的,包村班子领导和村两委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倒逼责任落实。”吴斌介绍,各村还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了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对各户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情况进行评比,进一步提升广大村民参与自觉性和积极性,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和最大工作合力,掀起了打造整洁卫生、文明优美人居环境热潮,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
C
文明实践站让文化味更浓
“树德为先,孝友传家,清廉守正……”临近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董团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恰巧遇见党建文化宣传员游莹正为村民宣传上饶费氏的家训家规,8年级学生游可欣和6年级的游思雅听得十分认真。
围绕“实践活动有特色、群众参与受教育、精神文明上台阶”的目标,董团乡从场所建设、设施完善、人员配备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集思想引领、新风教化、文化传承、科普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解决基层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硬件薄弱、氛围不浓等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客观需要。”该乡党委副书记郑晨介绍,董团乡将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整合农家书屋、科普讲堂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阵地。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为办事群众提供饮用水、充电、针线箱、应急药箱、引导咨询等便民服务,开辟教育群众、提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局面。
“截至目前,全乡已完成董团、联胜、联合、中魏、太平、吴洲等6个村的新时代实践站建设改造工作,预计到今年10月底,将实现11个行政村全覆盖目标。”董团乡党委委员吴丽红表示,下一步,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将根据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志愿者服务计划,组织开展童声诵党恩、好家风宣讲、青年说党史等活动,充分发挥实践站贴近群众、贴近一线的作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