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市疾控中心,前身是江西省防疫大队第五中队,始建于1951年2月,至2004年市疾控中心成立,具有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等七大职能。今年9月26日,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至信州区里安路16号,整体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目前拥有4个职能科室,10个业务科室,实验室建筑面积5123平方米,其中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3个,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12个。
10月14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市疾控中心邀请了30多名退休老干部来到新大楼参观。记者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进市疾控中心“新家”。
几代人的努力
“新大楼真气派啊!”“是啊,越变越大,越来越亮。”在10楼休息室,老干部们齐集一堂,往事的回忆涌上心头……
“一楼展厅里记载的历史让我很感慨。我是1983年到防疫站工作,那时候就矮楼两层和一些简陋的设备,职工十几名。”退休老干部韩波告诉记者,走进一楼大厅,她一下就被厅中央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重大事件吸引了:1982年,停止牛痘疫苗接种;2000年,实现消除丝虫病目标和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3年,首次报告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2009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2017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和首次报告H7N9病历,2020年首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一旁退休20年的老干部周凤生原先是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科副科长,他接过话:“当时老百姓对疾病的认知不高,防护手段缺乏,加上自然灾害,疾病难以得到控制,主要疾病有疟疾、麻疹、痢疾等。我们的工作困难重重,我记得很深刻的是,当时丝虫病是一个危害及其严重的疾病,反复发作的淋巴系统炎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很多老百姓因此致残、致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先后采取‘普查普治’‘查治结合,群体服药’‘查治结合,普服药盐’三种控制传染源的方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到1986年实现基本消除目标。”
公共卫生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大众,此项工作的意义是经过长期研究积累、三代人共同努力才能体现出来的。韩波说:“我退休9年了,时刻关注着市疾控的工作。在我看来,只要老百姓身体健康,没啥事,工作就算做得非常成功。”
保障人民健康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职能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为摸清病毒的真面貌,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几乎天天都是满负荷运转,硕大的机器让狭小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如今在办公大楼的旁边专门建设了一栋5层楼的实验室大楼。
一进大楼,墙上“以检测数据说话,用实验结果诊断”的标语映入眼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疑似新冠样本会在初筛阳性后从四面八方送往实验室进行确证实验。每天,实验室内轮班检测,保证一出结果就能及时反馈给各地。“搬迁过来以后整体大变样,不光面积变大,设备也增加了不少。”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科员蒋斐媛说:“PCR仪增加至5台,这样大大地提高核酸检测效率,目前能够达到单检日均4000份。”
此次,实验室还引进了赛默飞S5基因测序仪,这一新设备可以实现病原快速鉴定、基因序列分析和变异变迁研究。蒋斐媛介绍道:“今年8月20日,市疾控中心首次完成了新冠病毒测试标本的基因测序,获得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标志着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掌握了病原快速鉴定和溯源能力,填补了技术空白。接下来,将加强与省疾控中心和科研院所合作,提高新发传染病的鉴别发现能力,切实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安全。”
永不变的初心
70年,市疾控中心从建立、恢复、健全、改革、发展,期间不断加大发展力度,采购先进设备,扩充优秀人才,先后搬迁4次,办公面积也从原本的1277平方米扩大到13600平方米,但一颗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初心始终未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肿瘤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疾控工作者在人们的健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饶城的“健康守门人”。“目前达到CMA认证检测能力620项,提供40种法定传染病防治保障。”市疾控中心主任王晓岚表示,疾控中心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今后将继续围绕我市的环境、空气等方面不断拓展检测范围,为市民提供健康生活环境和疾病防治保障。
王晓岚说:“新大楼、新起点、新征程,疾控工作者会创新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秉承‘忠诚、担当、仁爱、奉献’的职业情怀,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建立健全健康理念下的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作出最大的贡献。”
(黄珠慧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