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芸
工业是感知实体经济冷暖的一个晴雨表。
6月26日,长城汽车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户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长城汽车在江西的第一个整车项目,未来将辐射华南、华中区域。
与此同时,晶科再倍增、中电海康产业园、博能新能源商用车等项目厂区建设加速,产业升级焕新姿;吉利新能源智能化新一代城市商用车、常熟汽车内饰件生产等进入试生产,不日将撑起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成绩单”: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列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231.5亿元,列全省第三;我市规上工业总量往年都列全省第六位,从今年4月份开始,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工业投资是反映企业家信心的重要指标,折射出上饶工业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蓬勃活力,更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全面推进、提质增效。1至5月,全市有色金属、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汽车、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35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78%。其中,有色金属产业支撑作用尤为突出。1至5月,全市有色金属产业完成677.3亿元,同比增长10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收入增长30.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到50.5%。光伏新能源抵御住外部环境冲击,实现营业收入358.1亿元,同比增长42.5%。此外,电子信息、非金属材料、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我市加速发展‘大工业’路径举措,增强了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龙表示,我市科学开展顶层设计,明确加速发展“大工业”路径举措。起草了《上饶市加速发展“大工业”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及相关发展目标、举措等。编制了《上饶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2+4+N”的产业体系。同时,深入开展“企业特派员”工作,市工信局机关干部28人,按每人挂点1—3户,对2020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59户企业派驻特派员。咬定年度新增入统企业300户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入统工作力度,做好了拟入统企业情况摸底,指导各地建立了拟入统企业储备库,完善了从企业培育、材料编制、申报入统到跟踪协调的全流程入统工作责任制,并按照各企业拟入统时间逐户抓好落实,切实提高企业入统成功率。
“每个产业链都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三年发展目标,还聘请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链发展建言献策。”张小龙介绍,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去年5月我市正式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设立了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大数据、现代光学等12个重点产业链,出实招、用实功、得实效,对重点产业给予了重点帮扶。
同时,狠抓工业投资,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项目大会战”,全市列入省级“项目大会战”的工业项目210个,位列全省第二;项目总投资2115.6亿元,位列全省第三。其中新建项目174个、技改项目36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8个,“5020”项目48个。做好项目储备更新,将一批投资亿元以上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社会效应好的工业项目纳入项目库,截至6月底,全市工业项目库入库项目884个,总投资3481.6亿元。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40个,总投资3310.2亿元。持续抓好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组织开展全市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2次,共有439个工业项目纳入集中开(竣)工活动,其中,开工项目252个,竣工项目187个,总投资1180.1亿元。
优化工业发展平台,提升工业发展承载能力。组织开展工业平台高质量发展调研,对全市所有工业平台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起草形成了《全市工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同时,我市把提升工业标准厂房入驻率作为工作重点,上半年全市工业标准厂房签约企业758家,签约面积1088.9万平方米,入驻率达到77.7%。在这个基础上,今年拟新建标准厂房超过300万平方米。
张小龙表示,下一步,市工信局将紧紧咬住“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和增速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总目标,加速发展“大工业”,持续大力推进“十百千万”行动,奋力夺取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胜利。
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精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