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党史办的同志下乡征集资料时,在大鄣山乡白坞村一位姓江的土改干部那里发现了三块血迹斑斑的银元。老江说,这银元是原住上窟村的李炎桂家的。
1938年,李炎桂在自己埋藏的苞米缸里发现了这三块银元,他知道这一定是活动在这一带的红军游击队的战士换玉米时留下的。他被红军游击队秋毫无犯、处处为穷人着想的作风而深深感动,于是他把三块银元像珍宝似的藏在家中,多次搬家,几经周折,但这三块银元一直舍不得用。直到临终前,他还叮嘱儿子说:“这几块银元要好好保存,再穷再苦也不能用……”后来,李炎桂的儿子把银元拿出来,托付老江交给当地政府,以使更多的后人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后来,婺源党史办的同志在采访当年战斗在这一带的倪南山将军时,向他说起“三块银元”一事时,将军激动地说:“这三块银元,正是我们留下的。”看着“三块银元”的照片,倪南山将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又浮现出那九死一生的烽火岁月……
1937年秋,倪南山时任皖浙赣边区休(宁)婺(源)中心区区委书记,他带着6位红军战士,其中两位伤病员,隐蔽在大鄣山北麓安徽休宁高舍的红军秘密篷中。因敌人的疯狂“清剿”,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得独自战斗。当时,从婺源到休宁、开化、浮梁,绵亘百里山区不见人烟,到处是封锁线,举步就见碉堡和木城。由于移民并村,群众无法进山,就连群众在山里种的蔬菜、玉米也被敌人糟蹋得干干净净。
倪南山他们不久就弹尽粮绝,陷于绝境。上哪儿去搞粮食?倪南山想道:大鄣山南麓婺源白山上窟村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对红军很热情,他种了不少玉米,敌人就算强迫他并村搬了家,他也决不会把苞米全部搬走。这是一线希望。为了渡过难关,倪南山决定带小余、老汪冒险闯封锁线,趁夜翻越大鄣山,去婺源白山上窟村一带寻找粮食。
当天晚上,倪南山和小余、老汪三人穿过密林,翻过鄣公山大岗,朝白山方向走去。途中,他们中了埋伏。倪南山急忙叫大家分散冲出去,自己却从身边的石崖滚了下去。他忍痛冲进山腰的密林,摆脱了敌人。
黎明前,倪南山拖着摔伤的腿,来到事先约定的集合地点等候小余和老汪。结果只等来了满脸血污的小余,小余昨晚遭袭击时,滚下石崖,头摔破了,左腿也被树杈划伤了。两人等了许久,老汪还是没有来,倪南山预感到老汪可能遭遇了不测,决定先去上窟李家寻找粮食。
倪南山和小余相互搀扶着来到了白山上窟村,他们在废墟里寻了半天,也未发现一点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失望与连日的饥饿伤痛,使他们在树林中昏睡过去,一直到第二天太阳高照才醒。倪南山心想,寻找不到粮食,将事关整个红军游击队的安危。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再到上窟李家寻找粮食。
上午,他们再次来到上窟村,几乎把瓦砾都翻了个遍,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傍晚时,他们终于在村子附近的石岩下发现一堆乱石,觉得有些蹊跷,搬开乱石,果然发现一个隐藏的瓦缸,缸内藏有三四百斤苞米粒。这下把他们乐坏了:“这下大家的命有救了!”
倪南山和小余忙打开随身带着的被单,每人包了百把斤玉米,并将三块染着鲜血的银元放入缸内作为报酬,仍按原样隐藏好瓦缸。趁夜返回高舍红军秘密篷。
这些玉米粒帮倪南山带领的红军游击队度过了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难、最残酷的时期。
这三枚带血的银元,见证了当年红军游击队对山区群众的秋毫无犯,见证了革命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情意,见证了血腥风年代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人物简介
倪南山(1911—1989),安徽至德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江南特委委员,江南特区苏维埃肃反委员会主席,江南红军独立营特派员,休(宁)婺(源)中心区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军部军法处典狱长、第二支队司令部执法科长、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苏浙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浙军区留守处参谋长、皖浙赣边区游击支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