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静听人间有情天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汪茶英

人间正道是沧桑,阅尽沧桑仍然心存一片真情。这是人的韧性决定的,感谢人心这股百折不挠的韧性。

近日有幸读到一本好书《有情》,让我对人心的韧性更加感动感怀感叹感慨,以及感恩。它的作者宋亚萍,一直以来被我认定为咱大美上饶灵气满满、文字驾驭能力上乘的不可多得的女作家。前几年读过她的另外一本著作《声声唤》,就想写几句话对她表达我的满心欢喜,无奈太懒,没有落笔。这次又蒙美人赠佳作,再不写点话,都对不住这满纸的真情了。

我感动。亚萍成长于灵山西南,我成长于灵山西北,她所写的许多人和事都有灵山周遭的秉赋、气息,对于这些熟悉而平凡的人和事,我已经有点淡忘,或者说麻木。直到读着她这些文章,仿佛把我心底的某些记忆进行了复活,那些远去了的笑脸,那些飘远了的香气,那些心动过心痛过的过往,都洋洋洒洒地展现在了眼前,像突然接待一大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有点喜出望外,有点措手不及,陌生中的熟悉,熟悉中的茫然,说不出的感动,说不出的五味。回首来时路,原来曾经还有这么多曼妙,有过这么多激荡的音符。细细品咂,甘苦自知。

我感叹。亚萍用她独特的眼光和心灵触角,抚摸生活的肌理,透视出人性的光芒,将平凡人生写得活色生香,将人们司空见惯的情景表现得神采飞扬。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因为张择端搬到了纸上,而穿越时空,生动了千古。这种“搬”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集中,艺术化的分解,艺术化的提炼,艺术化的点睛,才既不失壮阔,又不乏灵巧,既有气场汹涌,又有情丝暗结。亚萍可以说深得张择端的笔韵和艺理,笔之所及,生活之河的两岸,摇曳多姿。屐旅跋涉的艰辛,熙熙攘攘的喧哗,喁喁而语的窃喜,呼朋引伴的欢腾,暗然神伤的落寞,极远的又似乎近在昨天,极近的又恍惚如幻,一幅幅人生画面,杂而不乱,细而不纤,远观近玩,余韵袅袅。看它清风拂山岗,看它明月照大江,总在一个境界:恰到好处。

我感慨。当人们都在叹息世风和人心之际,亚萍用她的一双慧眼,拨云驱雾,掬捧给世人一缕缕明亮的人情之光。在她的眼中、心里、笔尖,总能发现那些微小如发丝却又蕴涵原子弹般能量的人情内核。不管是写亲情、友情、世情,不管是写眼前景还是心中景,都紧紧地凝聚着一份浓浓的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她把一片真挚情怀投射到普普通通的街边小贩身上,让读者也跟着她一起对弱小者产生无限的关爱之情。她把一片赤子的情怀投射到身边的亲人,让读者也不由得仔细打量起被自己忽视已久的身边人。她在俯仰之间,眼里含着十二分的情意,毫不吝啬地播洒爱的温馨,毫不掩饰地释放情的熨烫,毫不修饰地狂甩心灵的岩浆。读她的文章,即使是这冰雪的寒冬,也会读出春意融融;即便是这炎凉莫定的嘈杂人世,也能读出浑身的淡定和昂然。

我感恩。灵山以它的雄深雅健孕育了坚忍顽强的父老乡亲,灵山也以它的钟灵毓秀滋养了如亚萍这般秀外慧中、满身灵气的知识女性。生活在灵山身边的我,更感恩这方山水所衍生的山高水长。正是岁月的风刀霜剑都无法腰斩的这一份山高水长,给予了作者无穷的思想源泉,给予了作者倾诉不尽的赤子情怀,给予了作者乐于分享的豪情放纵。穿过纷纷扰扰,犹有一身素净。看过云起云涌,仍念一缕炊烟。听遍风雨飘摇,更怀一尘禅定。走过万水千山,难挥一抹乡愁。感恩作者舞动心灵之笔,启动我一腔窖藏已久的心绪。

好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有情》就是这样一本优质的枕边书。一次读,读作者的才情;二次读,读作者的真情;三次读,读我们永远珍藏心中的割舍不了的天真之情。因为有情,人生更有厚度;因为有情,生活方有回味;因为有情,人间才更值得。若得夜半虚前席,静听人间有情天。

人生如寄,让情感的缆绳牵着你我,不至随波逐流,始终笑看浪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