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外婆的坛罐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徐卫清

外婆的坛罐子藏着四季风味。

外婆今年已80岁,一生多坎坷。在她40多岁,外公撇下6个子女撒手人寰。在那样缺资少物的年代,一个农村妇女独自将众多子女抚养成人,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言。或许是生活的磨砺,教会了她细如流水的精打细算,这从外婆坛罐子藏着的物品可见一斑:冬末春初,外婆会将那肥硕的白菜从土地里剥离,腌制成腌菜;五、六月份时,一个个水灵灵的白萝卜被外婆从田地里拔出,切成条丝状,经太阳暴晒,成卷曲状安静躺在坛底。若有来客,抓一把,放点麻油,加点辣椒、味精,小火清炒,顿时香味扑鼻;秋季,待熟透的高粱成酒红色时,外婆就颠着小脚请来邻村的酿酒师傅,酿上一坛两坛好酒。此时,发酵酒曲的香气弥漫着在屋里屋外,严正而醇厚。经不住香气的诱惑,年少的我常会拿一根麦秆偷偷戳破坛口那一层密封的塑料薄膜,贪婪地吸上几口;冬季,制豆腐乳、磨辣椒酱都是她的拿手好戏。外婆似乎洞悉每一个季节的玄机,适时拾取大自然的馈赠,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烹制成一道道可口的美食,熬成独特的岁月风味。

岁月的流逝,年轮的叠加,外婆的6个子女也相继成人。或外出务工、或赴远方创业,外婆的子女们犹如羽翼丰满的雁儿,再也不需要她的庇护,可她似乎更忙碌了。不仅做柚子皮、制豆腐乳、泡腌菜、酿高粱酒,这些老“传统”一样不落,而且还养鸡、养鸭,磨制葛粉,收购土蜂蜜。当然,这么多东西,外婆都是为大家准备的:酒是送给在南昌的大舅的,希望嗜酒的大舅少买点市场的散装酒;加了茶油的乳豆腐是送给大姨的,大姨患有糖尿病,饮食要清淡;知道我常失眠多梦,外婆特地为我磨制了葛粉,能清凉去火;至于鸡蛋、鸭蛋,那是给玄孙、玄孙女一辈的,小孩子正长个子,营养可要跟上哦。

外婆的大脑如同一台精密的记忆容器,这个家族每个人的口味偏好、饮食习惯,她都掌握得一清二楚、记忆得明明白白。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耄耋之年的外婆犹如一棵盘虬的老树,枝繁叶茂,已是四代同堂,家族有70余口人。在这么庞杂的家庭队伍中,即便是年轻的我们,想要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非要下一番大功夫不可。大字不识一个的外婆,她是如何精准将每个人的口味偏好、饮食禁忌,完整清晰烙印在记忆库,不出一丝纰漏,实在是令我费解。更令我惊奇的是,是外婆对馈赠时间把握之精准。如我而言,每次家里冰箱的鸡蛋所剩无几、正愁“青黄不接”时,总会收到外婆托人捎带来的鸡蛋。这份意外常让我感到惊喜,也让我感到好奇,我不知道外婆是这么做到这点的。或是我们某次打电话时不经意的提及,或是我们回老家时只言片语的谈及,或是外婆独自一人日复一日默默地掐着日子进行推算,无论哪种,都散发着外婆精心编织爱的光芒吧。

腊月是外婆最忙碌的时候。回家第一站就是到外婆家,成了我们家族每个人潜意识的默契。这是外婆一年中的高光时刻,厨房是她的“主战场”,那些坛坛罐罐大有用武之地:柿饼、南瓜干、红薯干,这些带着乡间田野天然香气的小食物,让小朋友们过足了嘴瘾;腊肉、熏鱼干、咸猪头肉,从坛罐里随便一掏,就是满满一桌丰盛的菜肴。大家围坐在一起,觥筹交错,谈天说地。外婆笑眯眯站立一旁,看看这个、瞅瞅这个,一个劲劝我们多喝点、多吃点,甚至会把饭桌上的菜肴不时移动下,把每个人喜欢吃的菜直接端到他(她)面前。这时,我们会和她打趣,嗔怪她“偏心”,好菜怎么能让一个人吃“独食”呢?外婆闻言哈哈大笑,又急急把菜肴给移回来。见此情景,大家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年关一过,大家收拾行囊又要外出了,照例要和外婆辞行。外婆的客厅早已摆满了坛坛罐罐。塑料壶装的是酒或油,壶口用红色塑料皮密封得严严实实,避免长途转运滴洒出来;纸箱盒藏着是鸡蛋或鸭蛋,盒内撒下厚厚一层的锯末,以免因挤压而破碎;一排小玻璃罐装的是豆腐乳、辣椒酱之类,每家都有份,从不厚此薄彼……就这样,大家带着外婆分发的坛坛罐罐开始新一轮的征途,而外婆也开始新一轮的准备与酝酿。

外婆的坛罐子,藏着浓浓的乡愁,藏着绵绵的牵挂与思念,还藏着血溶于水的亲情密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