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期坚守基层法庭,审理各类案件近3000件。他总结了“说服教育有耐心、排忧解难有诚心、平息矛盾有恒心、评判曲直有公心”的“四心”调解法,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担任法官36年来,他处理的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实现了二审发改案件、违法违纪案件、差错案件、上诉缠访案件和超审限案件“五个零”。
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先后获全省法院系统人民满意五星干警、全省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我最喜爱的好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他叫邹来水,鄱阳县人民法院鄱湖人民法庭庭长。
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
1985年10月,邹来水通过招干考试被分配到鄱阳县古县渡法庭,一呆就是4年,后来又分别调至凰岗、芦田法庭,前后又是14年。那时候的基层法庭条件艰苦:办公用房是旧的,办案用车是自行车,常常停电不说,就是来电了,灯泡也是黄黄的,连电风扇都带不动,而用水,得到200米外的老百姓家门口的井里去挑。1998年洪水,邹来水所在的法庭被洪水围困,不得不吃了5天的洪水煮稀饭……整整18年,他都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生活。
然而,他无怨无悔。出身农村贫困家庭的他,深知得到一份法院工作的不容易。考入法院后,他刻苦学习,向书本学,向老法官学;他勤勤恳恳,苦活累活抢着做。2003年4月,工作成绩优异的邹来水通过竞争上岗,成为鄱阳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从乡镇法庭回到了县城。这对于邹来水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妻子的脸上挂起了笑容,儿子格外珍惜有父亲陪伴的日子,事业和家庭可以兼顾,邹来水觉得特别满足和安心,工作也更加地勤奋与出色。
原以为就这样在机关里干一辈子了,不曾想,2008年3月,组织经过认真考虑,决定调邹来水担任芦田法庭庭长一职,职务上的升迁并没有让他感到喜悦,又要远离家人、返身基层,邹来水的内心有些不舍。他希望领导再考虑考虑,能不能换其他的同志,领导只是静静地问了他一句:“我知道你不容易,可你回去好好想一想,我们法院还有谁比你更合适的?”整整几天的反复思虑,邹来水毅然作出了选择:回到基层去!
不为私情所动维护正义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邹来水却是一名虔诚的法律信仰者。办案中每当遭遇到私利、亲情、权力与法律的碰撞时,他能用坚定的信仰维护天平的正义。
2013年冬天,邹来水正审理一起拖欠工程款的案件,在一个寒风瑟瑟的晚上,他的岳父带着一个远房亲戚敲开了他家的门。原来,这个亲戚就是案件的被告:亲戚家盖房子,完工后却不肯按承包合同规定将工程款结清,原告在无奈之下将他告到法庭。远房亲戚听说后便托他岳父上门来说情。常理来说,搬动了岳父大人就是搬动了“泰山”,“泰山大人”开口,女婿能办的要办,不能办的想方设法也要办。可是如果应了岳父的要求,那无异以法律的名义在原告的伤口上再戳上一刀,邹来水的信仰让他无法做出枉法裁判的事情。为此,他好言好语地劝岳父及亲戚,希望他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亲戚却生气认为他不近人情,岳父也觉得极端失望:“这点小事都不肯办,今后还能指望你这个女婿做什么?”
那一夜邹来水整晚未眠,第二天一早他就联系亲戚,将远房亲戚带到原告家中,让他亲眼看看原告家的生活窘况,感受原告因为不能付清民工工资而被人围堵。远房亲戚感到羞愧难当,主动将亏欠的工程款送到原告家中。事后,邹来水和妻子上门向岳父表示歉意,岳父深明大义地说,“来水,事情我都知道了,我不怪你!”
弥合亲情比判案更重要
邹来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话是“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13年2月22日,因96岁的王老太太生活无人料理,其两个年逾花甲的女儿来到芦田法庭找到邹来水,要求法庭尽快解决她老娘的赡养问题。王老太太先后两次婚姻,生育4男2女,现有4个子女在世。两个女儿主动答应承担部分赡养义务,可兄弟俩却各执一词,意见分歧大。按照法律进行裁判可以快速结案,但是兄弟俩的矛盾没有解决,家人的亲情会消散,也会影响老太太的心境。邹来水意识到这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要结合农村的风俗习惯消弭当事人心中的不满。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邹来水先后4次徒步来到老人的两个儿子家中,倾听、恳谈、辨法,他让4个子女回忆其母从婴儿到孩童、从少年到青年将其拉扯大的艰辛情景,将心比心为老人设身处地地想想。
在邹来水的感化教育下,王老太太的4个子女达成了赡养协议,双目失明的王老太太耳听为实,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当场就要下跪道谢,却被邹来水及时搀扶起来。
今年56岁的邹来水,仍然坚守在鄱阳县人民法院鄱湖人民法庭。组织上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他动情地说:“在法院工作36年,我只是做了一名法官份内的工作,组织却给予我这么多荣誉,群众给予了我这么高评价。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在基层干上一辈子。”
(彭跃进占飞鹏本报记者杨小军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