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
近来,读了清代乾嘉年间“秀水派”创始人,官至二品的钱载(1708—1793)所写《二砚歌》,为江西爱国“两座高山”即“南山”吉安人文天祥与“叠山”上饶弋阳人谢枋得两人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深厚友情所感动。
一、《二砚歌》的故事、原文及翻译
故事:文天祥曾有一方砚台,背面“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字为岳飞所写,此砚最早为谢叠山购得,用真书加刻“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和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枋得记”一行字,并赠予文天祥。文天祥收到后,也在背面用草书刻了三十个字:“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谢枋得的字)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同时还撰铭以明心志:“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因为这方砚石上同时有三位民族英雄的铭文,被世人视为至宝,清末状元吴鲁得到后,称之为“正气砚”。更多的人知道谢叠山赠砚给文天祥,却不知此砚乃源于岳飞,而《二砚歌》则将此砚与文天祥另一砚“信国砚”视为“二砚”。
原文:“昨见文节桥亭砚,却思玉带生未见。悠悠人海人岂知,岂知信国砚在斯。二公英灵亘天壤,相友相于日来往。二砚相望五百年,嘉会之礼无因缘。得邀谢砚访文砚,是有鬼神非偶然。文山砚在叠山右,端州洵坚歙不后。此几此几逢今辰,此堂此堂记春昼。炷香敬为双忠悲,再拜恭惟两丈寿。丹心诗未题零丁,伯颜兵未趋皋亭。公方性豪厚奉己,砚亦务寡稀劳形。转茶坂头初旅食,建阳市上罕交识。公祇麻衣哭向东,砚应黧面愁古北。何荣何悴贞节同,见二砚不见二公。墨而拓铭即钟鼎,匣而分手仍萍蓬。堂闲几净意缱绻,一片清气留虚空。”
译文:昨天看见叠山赠给南山的桥亭砚很兴奋,我一辈子收藏名砚,连玉带砚都收藏了,却从未见过更没收藏过桥亭砚这样既为名砚且意义更为深远之砚。隔着悠悠时光和茫茫人海,我怎么知道这块砚台在哪呢?原以为信国砚(文天祥的砚)在这里,就认为这块砚最有价值,而这桥亭砚更是内涵丰富。因为这是叠山赠送给南山的砚。我端详着两砚,两公的英雄气概因他们共有的民族气节在天地间萦绕绵延,两山之间亲密友好的感情更因为一块名砚而传为佳话。信国砚和桥亭砚两砚相望了五百年之久,却无缘相聚。今天,我得到了叠山的砚,又端详着南山的砚,这好像是有鬼神相助似的,最后都跑到我这里来了。文山砚在叠山砚之右,端州所产砚台确实坚固,而歙县所产砚同样名不虚传。恰逢春日,在这个时间,这个厅堂,我怀着敬意,为两位忠节之士炷香祭拜,并恭敬地为同为抗元而逝的两英烈一拜再拜。文天祥没写《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伯颜还没领兵来到皋亭时,文山和叠山两位英烈正是性情豪爽为国建功立业之人,那时的名砚非常稀少,而他们却都能得到,可见他们都是顶级文才。文天祥踏上了新的旅途,他在福建坂头村喝的茶水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谢枋得抗元失败后在建阳卖卜,他经常身穿麻衣向东方哭着祈祷,企望南宋能东山再起。他们的砚台都是乌黑的,也许并不起眼,但“两山”的贞操气节却比天高比海深。现在只能看见两块砚台而看不见气节“两山”之真人。磨墨拓下铭文即是钟鼎文,我用匣子分别装好这两块砚台,它们以后也许还会辗转漂泊。但现在堂屋闲雅,桌几洁净,意味缱绻,有一片天地清气留在空中,就像两公的正气清气回荡在人间一样。
写《二砚歌》的作者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
二、江西爱国“两山”之深厚友情
这些年,我根据增科主席指示,完成了《江西爱国“两高山”研究》课题,被全国政协《纵横》杂志刊发。今年“五一”劳动节,我再次参观瞻仰了叠山墓和叠山故居,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而关于“两山”之友谊,也在我研究之列,主要有:
一是,“两山”既同科,又是江西同乡,肝胆相照,交情甚厚。两人友情之渊源,从谢叠山30岁时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开始。两人曾誓约:“宰相(文山)努力在朝,我等(叠山)努力在野”。而在南宋大厦将倾之际,“两山”更是谱写了一曲同生共死的慷慨悲歌。
二是,“两山”均坚守“一生不事二主”之诺言,忠贞不渝,始终如一。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1279年南宋后主及其辅佐大臣全部死难。谢叠山得知噩耗,精神几近崩溃,此时的他在福建等地每天身穿麻衣草鞋,向着东方祈祷,并经常当众嚎哭,誓言“宰相先走,我随即而来”。
三是,“正气砚”的故事,见证了“两山”之纯洁友情。“正气砚”是叠山心爱之物,被其赠送给好友南山文天祥,寄托着叠山与南山之间脉脉流淌的友情。
四是,“两山”气节名冠天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道号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即现吉安市青原区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南宋末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在祥兴元年(1278年)12月的抗元斗争中被俘。次年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后被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元大都就义,终年47岁。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县周潭乡(现叠山镇)人,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南宋末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他比文天祥大十岁,晚去世六年。一生志节耿耿,坚贞不屈。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南宋王朝摇摇欲坠。谢叠山临危受命,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身份任信州知府。他拒绝多位南宋旧臣和故友诱降,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福建建阳,以教书、占卜、编草鞋为生。他不惜倾家荡产,聚集民间义军抗击外侮,宁死不入元朝为官。1289年4月,谢叠山在曾经关押过文天祥的元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其家人以他为榜样,宁死不屈,不事二主,被《宋史》誉为“满门英烈”。与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以明志一样,谢叠山则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这“三论三不论”,是他的座右铭,他真正做到了。
三、学“两山”之气节,承“两山”之情意
第一,“两山”即南山与叠山,是江西“文章节气之邦”的代表人物,是江西人的骄傲与自豪。“两山”皆以自身气节之光彩,照亮了中华大地和芸芸众生,他们的友情同样超过了古代最动人的传说至今为人传颂。
第二,尽管“两山”在外貌、职务、性格、气质、感情上都有所不同,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但他们对气节之重视、对牺牲自己之慷慨却如出一辙,这正是他们之间深厚友情的基础。“南山”的被杀,使“叠山”更加坚贞不屈,更加坚定地前赴后继。
第三,“两山”心装正气,有一切为国的胸怀,有为民族气节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在需要奉献自己生命的时候,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两山”之友情同样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为实现共同的理想携起手来,让更多的人真正成为奋斗的挚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群众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