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想起两件事,都和车有关。
第一件,发生在不久前。一个暖的休息日,和一群朋友行走乡村,来到一个颇为偏僻的村庄。进村的道路尽头,本来有一个泊车的空坪,足可停放好几辆车。但在我们到达村庄之前,不知哪个开车过来的人,为了省事,不肯多走那么几步,直接把车摆在路中间。狭窄的乡村道路,容不得后面的车挤过去进入泊车的空坪,我们一行的几辆车只好乖乖地像最前面的那辆车一样,依次就地停在村道上,然后大家步行进村。
古朴的小村,后面是一大片原生态的山林。反正有的是时间,大家分散参观,有的难免走得远些。待得看够了,差不多要离开了,回到村头准备开车返城时,才发现有一个人正在那里急得团团转。原来,这人就是把小车停在最前头的那个。他来这里办事,只顾自己方便,以为山沟沟随便停车无人管,便把车放在路上,没想着可能妨碍后面的人进空坪停车,导致大家只好跟着把车停在他后面。等他办完事情想离开村庄时,这才傻了眼:自己的车子后面排了好几辆车,这些车主没回来之前,他的车根本无法动弹,只好在那里干着急。
另一件事,发生在多年前。那时行政事业单位还没实行“车改”,市里计划采购一批公车,各单位将需求报到主管此事的机关。指标有限,僧多粥少,安排谁和不安排谁,是个问题。主管机关开会讨论时,有人提出,某某单位是个“清水衙门”,它的工作也不重要,这次既然指标这么紧,那就首先淘汰这个单位吧。此说获得多人附和。该机关“一把手”却说,我的意见和大家相反,这个单位正因为是“清水衙门”,屡次报指标屡次落空,这次机会难得,不能再让人家失望了,所以应该优先考虑给他们安排才是。“一把手”平时威望高,大家觉得言之有理,便都同意了。于是,那个“清水衙门”总算获得了一辆公车的指标。
采购程序是繁琐的,待得新车到位,谁也没想到,这个主管机关的“一把手”因为别人的事情受到牵连,突然被“贬”到“清水衙门”做“一把手”去了。坐在当初自己拍板买回的那辆新车上,回想当时决策的那一幕,这位“一把手”不由得感慨不已。
前一件事,那位随意停车妨碍他人者,最后妨碍的却是自己。在起因上,他如此停车是由于私心太重,心里只装着自己,不考虑他人,处事喜欢“任我行”。但结果却是,这种行为在给别人造成不方便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不方便。这个因果,对他来说,当然是始料未及了。
后一件事,这位能为他人着想的“一把手”,从初衷来说,只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弱势部门”被所谓的“强势部门”“欺负”,出于公义,把这事给公正地办了。其结果却是,因了这个帮助别人的出发点,最终自己成了公平公正的受益者。对其本人而言,此事同样是出人意料的。
碍人则碍己,帮人亦帮己。事物是会发生变化的,“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人在高处或顺境时,不要以为一切不利因素只会冲着别人而去,自己可以洋洋得意超然物外,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应想到形势转变寻常事,别人的困难,或许哪天也会成为自己的困难,千万不可幸灾乐祸,尤其不能落井下石。须知“人人皆环境”,若是任由“恶之花”随风绽放,自己终将同受其害。一个人明白了这一层,就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懂得今天你以什么手段对待别人,明天别人就可能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你的道理,所以,不能开不讲规矩、破坏规则的先河,否则难免人人自危,始作俑者也必将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
心中有万物,凡事留余地,既为别人,也为自己。你的每个细小举动,都可能在悄悄地影响周边。你在为别人争取合理的权利的同时,其实也是为自己争取那份正当的权益。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常怀善念,多行善举,一个人若能坚持以最大的善意去对待别人,终将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