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辛弃疾博山赋词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刘诗良

八百年前,在广丰博山乡间小道上,一中年汉子骑着驴踽踽独行,风尘仆仆。他面庞俊朗,剑眉上扬,手搭凉棚,举目远望:但见一青山绿浪堆叠,白云缠绕,瀑布飞流,蝉鸣鸟欢……他翻身下驴,徒步扑向这世外桃源。

这汉子就是辛弃疾。生于公元1140年5月28日,卒于公元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被誉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文武全才,武则上马杀敌,能谋善战,写《美芹十论》《九议》力陈安邦定国之策;文则寄情山水,词章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南宋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郭沫若曾为他撰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山就是广丰博山,古称通元峰。位于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博山村,距广丰、信州城区均二十余华里。“九龙戏珠”“虎岩奇观”“伏虎长啸”“玉莲花姿”“浴龙池”“雨岩”“栖凤岭”“紫烟岭”等景点或因象形流传,或因传说名世,星罗棋布,景色殊佳。山中有博山寺,又名能仁寺,江南名刹,被誉为“天下第二丛林”。

辛弃疾从小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登高忘远,指画山河”“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21岁聚众起义,25岁开始仕宦生涯。却因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辛弃疾仕途数度起落,壮志难酬。68岁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忧愤抱憾而逝。他人生的最后27年绝大部分时间闲居上饶,游走在信州带湖、铅山瓢泉、广丰博山等处,读书授业,会友赋词,寄情山水间。

博山张开它博大的胸怀,和这位壮志难酬的落寞英雄相依相偎。博山的山水林泉,和这位英雄默默对语。

词人笔下的博山是美丽的。《水龙吟·题雨岩》:“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烟芜露芰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看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些”……

词人笔下的博山是温情的。《鹧鸪天·书博山道中壁》:“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词人笔下的博山是心事满腹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念奴娇·赋雨岩》:“一点清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博山因辛弃疾而添胜迹。稼轩书舍遗址:位于寺西南笔架石旁,词人曾筑舍以其号命名,为辛弃疾读书赋词授业之所。稼轩书舍流传着一个“二十个学生二十一名秀才”的求学故事,相传稼轩先生收了二十个学生,请了一个厨师。厨师闲时也喜欢旁听,结果也成了有学问的人。笔架石:又名笔架遗风,在寺西南方。大石状如笔架,辛弃疾挥毫赋词之际,常将如椽大笔搁于巨石之上,故而得名。雨岩:因“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而得名,它无疑是词人的最爱,风摇雨飘,风叫雨鸣,风雨中的辛弃疾泼墨寄怀,写下《念奴娇·赋雨岩》《水龙吟·题雨岩》《蝶恋花·雨岩石浪》《山鬼谣·雨岩有石》《生查子·独游雨岩》等多篇有关雨岩词作。

博山因辛弃疾而愈巍峨。辛词现存629首,写博山的达20余首,另有近10首写广丰,诗词见证辛弃疾的广丰情缘。去博山,倾听千年的风声雨声,寻访千年的词人行踪,怀想千年的家国往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