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洁
3月27日,《阳光问政》播出的“限塑令”节目成为市民讨论的热点话题。8年来,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限塑令”在我市执行得如何?记者走访市区部分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发现,大型商场、超市对“限塑令”执行比较到位,而农贸市场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大型超市
市民习惯花钱买塑料袋
按照“限塑令”的要求,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记者在市区北京华联、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看到,消费者购物结账需要塑料袋时,超市方都会根据消费者所需塑料袋的大小,收取价格不等的费用,一般每个塑料袋两三角钱。
3月29日上午,记者在市区北京华联超市收银台前看到,每个收银台下都挂着厚厚的大中小号塑料袋。时值购物早高峰,记者观察发现,除了购买商品较少的消费者不需要塑料袋以外,其他消费者中,仅有两三位老年人使用自己带来的环保袋装商品,其他的消费者都是选择购买超市提供的塑料袋。
“我要一个大号塑料袋。”市民王女士一边将商品放到收银台,一边对收银员说。其实,王女士家里有数个购物袋,可是她没有出门带购物袋的习惯,加之一个大号塑料袋才3角钱,也就没有放在心上。“超市的塑料袋质量好,买东西回家后还可以当做垃圾袋使用。”市民张女士也觉得,花钱买几个塑料袋并不会影响到购物。
据北京华联超市市区店经理介绍,超市售价2角至4角的塑料袋每月销售量接近1万个,而环保袋每月销售量仅230个左右。
农贸市场
免费提供塑料袋成“行规”
“限塑令”在农贸市场的执行情况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农贸市场、净菜市场发现,这些场所俨然成了“限塑令”的“死角”,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袋早已成为这些场所的一种“行规”。
3月30日,记者在市区西海岸、温州商城等地的农贸市场和净菜市场发现,摊位前只要有人买菜,摊贩就会热情地拿出一两个甚至更多的免费塑料袋装菜。
记者看到,每个摊位上都摆放着厚厚几叠超薄塑料袋,这些塑料袋大小不一,根据顾客需求免费提供。“老板,再给我套几个塑料袋,万一漏在车上就麻烦了。”在西海岸市场一水产摊位前,刚刚买了一条鱼的一位男士要求老板再多给几个塑料袋,而老板也很“大方”地回答道:“随便拿。”记者发现,很少有消费者自带环保袋或菜篮子进农贸市场,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因为绝大多数菜场摊主会免费提供塑料袋。
“我每天要用300多个袋子,生意好的摊位,每天要用上千个。”老张在温州商城净菜市场里经营一家蔬菜摊,他告诉记者,有的顾客买菜时,一个袋子还不够,往往要多套几个,他一个月也得用掉上万个塑料袋。“一个小袋子也就几分钱,我们不能因小失大。”老张说,所有的摊贩都不收钱,如果谁搞“特殊”收钱肯定会影响生意。
执法部门
8年来没有接到一起投诉
市消委会负责人介绍,“限塑令”出台8年来,全市各级消委会没有接到一起关于无偿提供塑料袋和塑料袋质量不合格方面的投诉和举报。
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自2008年以来,各级工商部门积极开展了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市场业主、消费者“限塑令”的宣传,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2015年,市工商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和粮食局、市质监局相关科室人员召开“限塑令”执行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应该说,现在的超市、商场使用的塑料袋是符合要求的塑料袋,但是农贸市场仍然还有经营者在免费提供塑料袋和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超簿塑料袋。
2013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商务和粮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妇联等九部门转发了四川省发改委等九委厅局和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实施工作的通知》。
业内人士认为,遏制“白色污染”的美好愿望未能很好实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塑料袋价廉、质轻、容量大、便于收纳、易于携带,上街买菜、超市购物、药店买药等都能够用到,众多优点令消费者“爱不释手”。
其二,监管惩治力度不够影响了“限塑令”作用的发挥。质检和工商是“限塑令”的主要监管部门,前者主要监管塑料袋的生产,后者监管塑料袋的销售与使用。但是,塑料袋的生产企业实在太多,销售和使用塑料袋的场所更多,使监管变得困难。而且,生产非标准塑料袋不像生产假烟假酒或地沟油那样容易被人举报,甚至很多人并不知晓生产超薄塑料袋也是违法行为——即使举报,惩治的力度也不够,往往是这里制止了,那边又冒出来,监管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对于“限塑令”中提到的铁道、交通、民航、旅游等监督部门来说,“限塑令”更不啻于“一纸空文”,既没办法监管,也无意愿执行。
其三,从公众教育来看,虽然社会上关于“白色污染”的环保宣传教育不少见,但与“限塑令”直接有关的专项宣传,除了在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特殊日子得到体现外,其他时间段则很难看到,而且宣传内容往往枯燥单调、形式单一,效果也欠佳。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袋,研制更为有效的替代品,强化监管、加大执行力度。同时,超市、大商场等客流量比较大的商品零售场所也应创新新思路,可以通过积分换购、会员赠送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环保购物袋,或者提供购物篮租用等服务,倡导消费者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减少对塑料袋的依赖,增强环保意识。
记者感言
“限塑令”,绝不仅仅是0.025毫米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自“限塑令”实施以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到超市购物塑料袋需要付费,没有袋子装东西,塑料袋照买不误,逛菜市场各种塑料袋都免费用。至于是不是超薄袋,商家是不是违规免费提供,对于不少人来说,只要不用多花钱,没有人去计较这些。原本引导人们少用塑料袋的“限塑令”,仍是“塑”愿难求,遏制“白色污染”的美好愿望未能很好地得到实现。
对于“限塑令”,我们决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如今,塑料袋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管其对环境的污染有多大,但与实际需求和便利相比,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其危害视而不见。一纸“限塑令”,限制的是人们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便宜方便的替代品,必然在实际执行中收效甚微。
让“限塑令”真正起作用,需要标本兼治、疏堵并举。“疏”,就是要疏通、引导,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目前,人们对“塑料袋有害”已有共识,但缺乏直观、清晰的感受,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知识宣传和信息明示。针对以往通过有偿使用倒逼消费者少用或弃用塑料袋的做法,有必要多举措并行,可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布袋、纸袋等购物替代品,减轻消费者负担,循序渐进引导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堵”,就是要相关部门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并加快研究和开发塑料袋的替代品,以财政补贴等形式支持生产环保购物袋的企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