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谱写特殊天地大爱之音

2022年01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洗手前先卷起袖口,打开龙头湿湿手,抹点肥皂搓搓手,手心手背都要搓,再用清水冲冲手,冲干净,擦一擦……”这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的老师正在教一年级学生如何洗手的情景。

对于一个正常的八九岁孩子来说,根本不用老师一遍遍示范、手把手教,但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就是如何擦肥皂、如何拧开水龙头这样简单的技能,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市特殊教育学校,面对因身体障碍、智力障碍、心理障碍带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都严重滞后的特殊孩子,老师们从不言放弃,用他们的爱心哺育孩子们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以生为本,补偿缺陷,发展潜能,融入社会”的教育理念。

□李玉华本报记者王南桢文/图

教育之爱启迪心灵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很多孩子尽管已经八九岁了,却连简单生活都不能自理,他们有的能听却不会用语言表达,有的能说却词不达意,有的四肢完好却连简单的动作都做不了。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别人的触碰;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脾气倔强;重度智力残疾的孩子不是啃书桌就是啃书本;多重残疾的孩子在上课时突然就爬到地上去了,怎么拉都不起来,有的还会用头去撞墙;脑瘫孩子需要人扶着胳膊,架着腿才能一步步挪动;前一分钟正常坐着上课的孩子,下一秒钟就可能已经抽搐着躺在地上了。

虽然这些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障碍,但在这里,老师们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牵挂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为促进残疾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学校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制定IEP教育教学计划,训练培养孩子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耐心细致地把每一个教育教学目标分解成N个训练步骤,一遍遍手把手地教,带着放大镜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在老师们的办公室抽屉里、教案夹中,随时有为孩子们准备的精致贴画、小零食、小玩具……

面对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自闭症),教师们会与他们热情拥抱,甚至连蹦带唱、手舞足蹈,偶尔换来他们的一次拍手、跺脚,一个嬉笑的表情,都会感到心满意足;有时,老师还得为智障孩子擦屁股、洗裤子;给不会吃饭的自闭症孩子喂饭菜、擦嘴巴;面对不会说话的孩子,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教,经过几十遍,甚至几百上千遍的重复后,当孩子们终于能含糊不清的叫“老师”时,他们就会欣喜万分。就是这样,老师们用心启迪另一颗心,用爱推动另一份爱。在老师们不言放弃的坚守中,孩子们变了,家长们也有了信心。

特色课程浸润童心

让智力残疾的孩子学会自理,掌握生活小常识,并力求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减轻家庭的负担……这是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为此,学校建起了家政训练室、感统训练室、蒙台梭利情景室、体育康复训练室、多媒体室等专用教室。

为了给每个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校开设了不同形式的特色课程: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艺术休闲、运动康复等。通过语言训练、感统训练、康复训练、蒙氏训练等教育和康复手段,使这些智力残疾孩子今后能融入到正常生活中。

在施教中,全体老师共同努力,协作配合,围绕每一个孩子的学期培养目标,分解落实训练计划,一个小小的教育目标达成,都可能需要分解成N个训练步骤。课前老师会对每一个孩子做一次摸底测评,掌握每一个孩子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并请家长参与其中,把结果反馈给老师。然后,老师会根据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创设特色引导训练孩子掌握每一项技能。课后,老师还要对施教的孩子再次测评,检查其掌握程度,对于掌握不好的孩子再进行个别辅导、反复训练,直至让其学会。

特殊孩子需要独特的教育方法。为此,学校坚持以科研为抓手,着眼问题,以开发学生的生活能力为根本,坚持生活化改革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目前,在研的省、市级课题《智力残疾儿童IEP社会适应微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艺体活动对唐氏综合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实践研究》《智力障碍儿童积极行为支持的实践研究》,都是针对特殊孩子在施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而开展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通过在教育教学中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对这群特殊孩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工作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通过家校配合的方式,将孩子们的课内训练向课外延伸,巩固训练效果;通过家校之间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让教师把阶段性目标、各种训练方法要领、课内孩子的状态和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的有效配合;另一方面,让家长把孩子在家练习及应用情况反馈给教师,协助教师开展训练项目的教学与测评。同时,还通过举办亲子实践活动、校园艺术节、趣味运动会、走进大自然等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和谐、温馨、平等的校园生态,让孩子们在参与充满趣味性、人性化的活动中体验,在自由、欢快、丰盈、多彩的世界里认知、学习、成长、进步。

特色课程的推进、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智力残疾孩子的变化,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问题行为慢慢减少。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表演舞台上、运动赛场上有了这群特殊孩子的身影,在全国残奥会和四川省残运会上,也有该校学生争金夺银的精彩表现。在目睹孩子的变化中,学生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他们认为,孩子的生存能力和将来的生活最重要。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老师们期望成为智力残疾学生走向自理自立的桥梁,也期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智力残疾孩子,为人人享有公平的教育不懈努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