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教育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本报记者 王南桢 文/图

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校是西区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省二级示范性高中。

近年来,该校尝试大数据管理下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数据管理、艺体特色等“五大中心”学校管理机构改革和评价机制改革;制定教师三年规划,促进教师师德师风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的“四大成长”;追求学生行为习惯、学业水平、艺体特长、自主管理的“四大进步”;实施“目标引领、问题导向、载体实现、制度保障、考评推进”五个流程工作法,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寻找新的突破口。

完善德育机制提升育人水平

3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市十二中看到,校园内建有“苏铁园”、围墙文化区、3条读书走廊和1条艺术长廊,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在一间教师办公室内,刚上了高二(7)班数学课的何艾洋老师正在登录电脑上的学生综合表现考评系统,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他们加分或扣分。

“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我们为加强德育管理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专门开发的,可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表现进行网络化的量化管理。”市十二中校长助理汪智说,该系统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将学生的考评立体化(涉及学生的行为习惯、仪容仪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学业成绩等),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完善德育运行机制,打破德育管理的“以管为主,以育为辅”传统理念,形成了“全员参与,面向全体”“以平等对话促进学生规范,以智慧交流发展学生个性”的德育理念。强化德育处对年级组的德育宏观指导,细化年级组对班主任的育人管理和对各科任老师参与育人管理的指导;加强班主任及全校教职工对学生的微观管理,德育副校长主管德育处抓育人大事、年级主任主管年级组抓育人小事、班主任抓育人细事、全校教职员工抓育人琐事,形成了“齐抓共管、人人德育工作者”格局。

从小事抓起,从个人抓起,从班级抓起,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诚信意识、进取意志、拼搏精神、文明习惯,做“懂荣辱、辨是非、知羞耻、有诚信、守规范”的合格中学生;以宽严相济,以德促教的机制,让学生真正理解“读书明理、做人成才”校训的真谛。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墙报、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主题班会竞赛等形式,加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诚信为主要内涵的做人教育,所有教师结合本课堂实际,从自身出发,认真渗透德育内容,每一个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基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2016年12月21日,高2018届(4)班周娟同学在食堂拾得钱包一个(内有现金近千元、饭卡一张、银行卡一张),她马上交给了值班老师;高2017届(3)班马林同学在学校运动场拾得贵重手表一只,主动交还失主……近三年来,学生中涌现出了拾金不昧、为社区老人服务等好人好事100多人次。

从2015年开始,学校要求新入学的学生都要制定三年总体规划书,从行为习惯、学业发展、艺体特长、自主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三年总体规划;每学期开始,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这四个方面的学期规划书,其中包括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个大项。学期末,要对发展性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老师要给学生写出评语,学生、家长、指导教师要签字确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月27日,学校组织全校近120名教师参加信息化应用能力专题培训,该校数据管理中心主任杨俊林通过PPT课件深入浅出地对教师必须掌握的20个信息技术能力问题进行了现场讲解和互动优化操作演示,促使教师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拓展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战能力。

学校教研室主任袁平说,除了专题培训、举办讲座等,学校还以研究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党员学习组、学科教研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制订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教研活动,实行半年一交流、一年一总结。目前,学校正积极建立科学规范的大数据量化管理考评机制。

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坚持实行师徒带教活动,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同时,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学、帮、比”机会,通过开展青年教师竞课、赛课等活动,加速培养青年教师。今年以来,该校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数学组青年教师孔玲论文《关于课本一道例题的教学探究》获省级三等奖,语文组青年教师何甜《雷雨》教学设计获“名师工作坊”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高端论坛省级二等奖,物理组青年教师袁平在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学技能大赛中获攀枝花地区教案一等奖等。

充分完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全校开设校本课程28门,教师们开设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编写修订涵盖高中9个学科;增设艺体、兴趣类选修校本课程,丰富学生课外拓展;积极开发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运用性校本课程,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开发校本课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语文组结合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海量阅读的实践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利用阅读课、晨辅时间成功开设“国学经典下的海量阅读”课程。

在教学教研中,学校还大力推广具有本校特色的“疑探练+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展以“导学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赛课与示范课活动,强化课堂模式改革,改进教学教法,进一步确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的模式,立足于注重学生的双基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近年来,学校高考成绩多项指标稳中有升,2015年本科上线123人,2016年本科上线155人,创本科上线人数历史记录,文考首次达百人大关,实现进步幅度历史新高。连续两年被市教育体育局授予“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单位”称号。

艺体特色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确立“全面发展,突出艺体”的办学思路,把“艺体特色办学”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2016年10月,学校顺利成为攀枝花市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复查工作顺利完成。

学校副校长张海兵说,学校以艺术节、合唱比赛、美术、书法比赛为契机,按年级、班级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绘画等特色教育活动,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体育实践活动。学校建立了街舞社、合唱团、动漫社等多个学生社团,以聘请指导教师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统一安排活动时间(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和学生课余自主活动相结合进行社团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群众性艺术文化氛围。

近年来,学校艺体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杨澜获得2016年四川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网球女子双打第一名,邓湘亚等11人分别获得2016年四川省第十二届艺术人才大赛美术类一、二、三等奖,李怡等16人获得2016年四川省第十二届艺术人才大赛音乐类一、二、三等奖,赵君卓等8人分别获得西区第三届青少年书法大赛(软笔)一、二、三等奖;校园电视台自编自导的微视频《真挚的友谊》在“中国梦,行动有我”中获“精品微视频”、“最佳剪辑”、“最佳创意”三项大奖。2016年该校艺体专业参考126人次,专业过关99人,艺体高考成绩专业过关率达78.6%,艺体双上线55人,双上线率达41.4%,超过了规划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