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先行先试打造“康养+”的攀枝花样本

2022年01月27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本报记者彭莉

3月2日,仁和公园一家康养中心内,75岁的孔介清和老伴手拉手,到楼下的广场打太极拳,和老朋友们唱歌、晒太阳……“每天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在攀枝花养老很舒适!”孔介清有感而发。

近年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和四川省加快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号召,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把养老养生、休闲旅游、医疗康复作为城市转型升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破口,借助资源“六度禀赋”,大力发展“康养+”,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攀枝花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嬗变:

生态宜居实现老有所依

2013年,家住成都的孔介清听人介绍攀枝花的温暖阳光和清新空气后,心生向往,收拾行李带着老伴来到了攀枝花。

“这一来,就不想走了!”孔介清说,这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阳光明媚,洁净的空气,新鲜的果蔬,让他们彻底改变了对工业城市的固有印象,并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如今,孔介清夫妇每年都会到攀枝花居住3个月,他们的3个子女也会过来陪伴父母过年。

像孔介清夫妇这样的“候鸟”老人在攀枝花还有很多。

“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大力推动康养产业与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已培育出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群体的康养业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运动蔬果养身基地、生态美景养心基地、阳光医疗养老基地,初步实现了由工矿基地向生态宜居城市、由钢铁之城向阳光花城、由三线建设城市向康养休闲城市转变。

崛起:

先行先试打造攀枝花模式

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康养旅游设施,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模式,丰富康养产业内涵……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攀枝花先行先试打造出自己的模式。先后出台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建立了康养床位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和支持康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等机制,有效激活了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各级财政投入1.19亿元,累计撬动民间资本143.43亿元,一批投资100亿元左右的康养项目正在全面建设。

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完善以机构医养服务、社区医养服务、家庭医养服务、“候鸟”医养服务、高端医养服务为主的五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养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探索以台湾敏盛长辈照护中心为代表的“台湾模式”、以德铭菩提养护院为代表的“日本模式”、以红格风情小镇为代表的“欧美模式”、以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为代表的“大型康养机构模式”、以米易车旅休闲度假中心为代表的“康养综合体模式”,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上达到国内一流。

“对于立足攀西地区,辐射安宁河谷,做好做大做强康养产业,攀枝花有信心和决心。”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着力攀枝花康养产业研究和规划,在他看来,攀枝花实现向康养城市的转变,探索创新康养发展之路,走在了全国前列;率先争创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攀枝花特色的康养之路独具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展望:

砥砺前行建设中国康养胜地

探索“康养+”发展路径,不断丰富康养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目前,攀枝花已建成全国“海拔最高、品质最优、成熟最晚”的芒果基地、全省规模最大的喜温蔬菜基地;与神州数码合作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阿署达花舞人间、普达阳光2个投资超百亿元的旗舰项目已初步形成接待能力……发展“康养+”的路上,攀枝花砥砺前行,将“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打造成为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发展康养产业是攀枝花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攀枝花将围绕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完善康养产业规划,加快康养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继续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延伸康养产业链,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康养胜地”。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成了这座城市最富诗意的注解;“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是这座城市满怀诚意的邀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