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继燕本报记者周越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望不断的绿浪花海绕山间。这,曾经是西区民众几十年来共同的梦想。如今,天蓝、水绿、山青已是西区的日常景象,西区民众终于梦想成真。
在西区工作了8年的起荣珍说:“来到西区这么多年,感觉变化真的特别大。刚来时,周围几乎全是荒山,天空经常灰蒙蒙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山更绿了,天更蓝了,也更宜居了。”
4月22日,2017蓝花楹节暨“书海工程·悦读未来”系列活动在西区西佛山景区启动。走进景区,满眼是绚丽梦幻的蓝花楹,还有五颜六色的各种花卉。西佛山景区已成为攀枝花的焦点,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游玩。
“每年蓝花楹节我都要来耍。今年活动更多,蓝花楹树长得更大了,花开得更成规模了,景观也就更好看了。”家住西区大水井的罗毅说,在西佛山景区未建成之前,西区城区连一个休闲散步的地方都不好找,现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西佛山逛一逛,沿着景区步道走一走,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
在2009年之前,西佛山还是座石头山,600公顷全部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矿山遗迹叠加,坡陡土少。2009年底,西区正式向“石头山”进军,通过“背土上山、掘井取水、工程治理、科学推进”的模式,对原有的石漠化土地和矿山迹地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完成绿化近4000亩,其中3000亩蓝花楹已经成林2000余亩,上千亩百果园林郁郁葱葱,成为西区城市后山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景区还配套建设了水上世界、百果园、蓝花楹园等旅游文化场所。
“咱们西区终于多了一个好玩好耍的地方了。”家住西区的薛兴华说,“以前周末都是带着孩子到别处去玩,现在,家门口就有游玩的好地方,而且这里的空气质量也好了很多。”
“这两天看西佛山景区,就像一幅春天的画卷,很漂亮。”刚到西区工作的陈红军说,“西区给我的印象是绿化特别好,我就住在西佛山脚下,空气很清新,生活也特别方便,医疗、生活配套、教育都很集中,感觉选择来这里工作是对的,这是个特别棒的地方。”
近年来,西区累计投入近30亿元,完成环境综合整治项目50多个。目前,金家村、西佛寺、大水井八组等重点片区的生态得以恢复;席草坪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及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关闭了15家污染企业,取缔了14个煤混堆场,昔日“怨声载道”的席草坪,“水上乐园”;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建设完成预期;率先在全市引进微米级干雾抑尘、聚酯纤维材质挡风抑尘网两项先进扬尘污染治理技术,破解扬尘污染治理难题。
2016年,西区深入实施“十大环境靓区工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4%。在玉泉街道席草坪社区居住了40多年的谢淑明,说起席草坪社区之前的“脏、乱、差”一个劲地摇头,“那些年,我们一家人都想搬离这里,现在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多年前只是一种奢望。”
由于社区环境变好了,原来许多搬走的居民又搬回来了。家住格里坪镇大水井村的许孟钦见证了西区环境“两重天”的变迁。过去,该村八组有大型堆场,每到风季粉尘漫天,能见度只有50米左右。近年来,西区依法取缔当地10家非法堆煤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栽种了榕树、芒果、三角梅等植物,绿化面积占整个场地的30%,形成生态绿地、林地和培训场地于一体的园林式基地,“现在好咯,环境美得像小公园。”
今年,西区结合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资源优势,将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养+旅游”的休闲养生度假产品,着力提升全区居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