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2016年攀枝花经济数据出炉。经省统计局审定,2016年攀枝花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4.68亿元,增长8.0%,实现了“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的“开门红”。
市统计局局长柳建红用三个词来概括:总体平稳、克难奋进、稳中有好。
解读2016年攀枝花经济“成绩单”
□曹巧本报记者晏洁
稳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稳”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速稳定。2016年,全市大多数指标实现或好于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比2015年高3.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超预期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4%、超预期1.4个百分点。
“稳”还表现在主导产业稳。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4.25亿元,增长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15.35亿元,增长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7%,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增长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4%,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稳”不仅体现在增速上,柳建红介绍,过去五年,全市县域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底部基础得到有效夯实。2016年,东区GDP总量突破400亿元,达412.04亿元,增长7.2%;西区GDP总量115.81亿元,增长7.0%;仁和区总量突破200亿元,实现217.68亿元,增长9.0%;米易县经济增速领跑全市,GDP增长10.0%,GDP总量145.09亿元;盐边县GDP总量124.07亿元,增长8.5%。而2011年,全市仅东区、仁和区经济总量过百亿;2014年,5个县区齐上百亿台阶。
“稳”还表现在民生保障稳。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60元,增长8.2%,高于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7元,增长9.3%,高于全国,与全省持平。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4.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温和上涨1.7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分别低0.3和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2.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1.6%。
进
主要行业协同并进
在柳建红看来,克难奋进的“进”在于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行业协同并进、投资消费稳步扩张等三个方面。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迈过历史性的千亿大关,达到1014.68亿元,总量位居全省14位,较上年提升1位;增长8%,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3个、0.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9位,较上年提升5位,取得了快于全国、全省,处于市州靠前,圆满完成省、市目标的可喜成绩。从过去五年看,全市GDP总量由2011年的646亿元,连跨700亿元、800亿元、900亿元、1000亿元四个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由2015年负增长15.2%转为正增长6.4%。
产业结构调整上有“进”。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4%、比2015年高0.3个百分点,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芒果质量安全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超过40%,光伏建设获得全省一半以上的指标配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比2015年高0.8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增长20%。
主要行业协同并进。农业稳中有进,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96亿元,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36.16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0.94亿元,增长4.3%;牧业产值18.61亿元,增长2.7%;渔业产值4.44亿元,增长3.5%。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68亿元,增长4.4%,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工业稳中趋好,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分别比全国(6.0%)、全省(7.9%)高3个、1.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增势强劲,2016年,全市地方工业(扣除攀钢、钢城、攀煤、二滩)产值增长1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71.6%。传统产业拉动有力,全市采矿、钢铁、化工、煤炭、炼焦五大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90.3亿元,增长9.1%,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67.5%。动能转换上有“进”,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碳氮化钛硬质合金材料、绝缘耐腐蚀重轨已试生产,钛精密铸件等中高端产品投入市场;节能降耗上有“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9.8%。
服务业增长平稳,2016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5.08亿元,增长8%,比2015年上升0.8个百分点。
投资消费稳步扩张。201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31亿元,增长8.0%,较2015年上升3.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5位。
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8.57亿元,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35.6亿元,增长4.9%,较上年回升1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32.1亿元,增长8.6%。
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投资比重增加。2016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3.7亿元,增长1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2.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170.02亿元,增长9.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新开工项目拉动有力。2016年,全市新开工项目1207个(不含房地产)比上年增加510个项目,增长73.2%;占施工项目比重81.8%,提高6.2个百分点;计划投资额563.11亿元,同比增长45.5%;投资完成394.54亿元,增长15.6%,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个百分点。
市场消费活力提升。201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90亿元,增长10.7%,增速居全省第17位。其中,新业态增长迅速,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6390.1万元,增长51.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饮收入245.2万元,增长50.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7个百分点。
好
运行质量稳中向好
“稳中有好”的“好”,在各项先行指标中展现——
2016年,全市工业用电量为89.41亿千瓦时,下降4.2%,降幅比年初收窄11.3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工业增值税20.73亿元,增长1.1%,扭转了自2013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累计同比上涨2.8%,较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结束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间连续52个月下降态势,高于全国(98.6%)、全省(98.9%)4.2个、3.9个百分点。
市场需求向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钢铁、钒钛、煤炭、铁矿石等主要工业品价格均有较大程度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51个月负增长后,连续7个月正增长。
企业状况趋好,复工复产企业增多,18户企业实现升规;工业用电量22个月负增长后,8—11月连续正增长。
节能降耗保持稳定。由于绿色循环发展政策推进、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回升、产业结构升级调整、2015年节能降耗成绩突出等因素相互影响,2016年能耗下降趋势走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09.84万标准吨煤,下降3.7%,降幅比上年收窄4.95个百分点。
财税金融形势向好。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76亿元,增长6.4%,较2015年上升21.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21.72亿元,增长8.1%。
2016年,国税组织收入38.87亿元,增长9.0%,较2015年上升36.7个百分点;受“营改增”影响,地税组织收入37.53亿元,下降8.3%,但较上年上升12.7个百分点。
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38.59亿元,比年初增长9.5%,上升5.7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522.97亿元,比年初增长13.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38.63亿元,比年初增长6.0%。
忧
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柳建红提醒,2016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存在技术转化和市场销售双重制约,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她分析,2017年,世界经济仍未摆脱金融危机后的低水平但回暖速度加快,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但经济基本向好面不变,全省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减弱但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支撑有力。建议我市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更要保持发展定力,积极放大区位优势;同时,深化“放管服”,推动国企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平稳续接新旧动能,实现稳中提质、稳中求进。全市上下应进一步围绕“十三五”既定目标,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生态为中心开展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2016年
主要经济指标
超预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