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母亲的土月饼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刘武洋

秋风乍起,街道旁的梧桐树叶开始随风飘落。我知道秋天到了,与秋天一同到来的还有记忆中的中秋,中秋里有母亲和她的“土月饼”。

那时候,我们乐至乡坝头都很贫困,大家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改善一下生活。说句亮家底的话,母亲一个人挣工分抚养我们吃长饭的兄弟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过的都是紧巴巴的日子,半饥半饱的生活也常常青黄不接,逢年过节也只能象征性地有一点点改善,所以我们特别期待着中秋节,因为中秋时母亲会为我们制作手工月饼。

中秋临近,母亲撮出半口袋小麦,在院子里石磨上磨面粉。我们兄弟几个也兴高采烈地围着石磨搭把力,其实,我根本就使不上劲,围着磨子跑圈圈而已。

石磨磨出来的面粉有麸皮,很黑,我问母亲:“娘,我们为啥不把麦子背到蟠龙街上电驴子磨面?那面粉好白哦!”

“电驴子磨面专门偷粉,每次偷的粉至少可以做这么大两个月饼。”母亲一边回答一边用双手比划着一个大圆圈。

“哦!”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月饼馅是自家房前屋后空地里种的芝麻和花生,母亲把芝麻和花生炒香,再把花生捣碎。没有香精色素、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自制月饼,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全手工制作,我们把它称为“土月饼”。那味道用北方人的话说,叫“贼香”,至今还记忆犹新。

母亲总是很疼爱我,把锅中间那个月饼给我,因为只有锅中间的月饼油多。哥哥经常都会“帮”我把月饼咬成弯弯月亮,直到咬完了,我还在一旁傻笑。

到了大哥可以相亲的时候,遇上中秋节,母亲会准备两桌,热情地邀请姑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过来“坐一下”,月饼就成了中秋节款待客人的“资格食品”。母亲挑上一大担小麦去街上磨面,一般人都是磨八点五成到九成,母亲却特别交代磨面师傅只磨六成,说:“六成粉白净,劲道。”随后,母亲又去找到供销社副食店的许孃孃,神神秘秘地送给她一个老南瓜。许孃孃把卖剩下的一斤冰糖渣渣,算半斤冰糖钱处理给我们。母亲微笑道:“反正都要敲碎,这些正好!”

中秋节前几天,母亲就开始忙碌。首先,面粉里打上三两个鸡蛋,搅拌均匀,盖上塑料,这叫“醒面”。接着拌馅,馅有甜咸两种,甜的有芝麻、花生、冰糖、核桃仁等。咸的有切成小颗粒的坛子肉、萝卜干等。然后,母亲把面粉擀成薄薄的面皮,包上馅,捏拢口子,翻转过来,还用调羹把子在月饼表面摁上菊花图案,可谓精雕细琢。最后,把月饼放入锅中焙烤,这个程序十分关键,观火候最讲技术,要么容易烤得焦黑,要么容易夹生。母亲把黄亮的月饼选出留下来待客,把见不得客的平分给我们几弟兄。

中秋家宴上,母亲的土月饼,惊艳“四方”。母亲的厨艺在乐至蟠龙场是响当当的,硬是卤鸭子的脑壳——不摆了。

中秋晚上,月亮笑盈盈地悬在空中,清澈如水的光辉撒满大地。母亲在院坝中放一根独凳,摆上几枚土月饼,燃三炷香,对着月亮鞠躬作揖,虔诚地祈祷月亮娘娘,给大儿子带来美满的婚姻,因为月亮娘娘是传说中的“红娘”。

长大后,我独自外出闯荡,二十多年间很少回过家,更没有回家过个中秋,当然也没有再吃到母亲做的土月饼。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市场上的广式、苏式等各式月饼琳琅满目。可在我的心中,它们远远没有母亲的土月饼那么香甜,那么温馨,因为母亲的土月饼浸透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母爱。

多少个中秋的夜晚,秋风过脸,孤独的我徘徊在异乡的街头,面对那轮圆月,心中思念故乡、亲人和朋友,思念母亲的土月饼,不经意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模糊了。

终于,今年我把母亲接到我所在的这座城市,与她共度中秋。我早早地购买回来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月饼,母亲看了看,尝都不尝,淡淡地说了一句“浪费”。我告诉妻子:“娘会做手工月饼。”妻子感到很惊讶:“要不买点东西回来请娘做。”母亲听见后,急了,半晌说道:“那时候家里穷,自己做月饼都是逼出来的。现在啊!八抬大轿来请我,我都懒得做了。”说完一个哈哈笑得脆生生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