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主席赞叹资阳:“好地方啊!”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实习记者易鹏

“资阳是个好地方啊,好地方!沱江流水长又长啊,长又长!沿江两岸风光好,麦苗儿青青哟,菜花儿黄啊,甘蔗如林稻子黄,鸡鸭成群猪儿壮,广柑桔啊样样有哎,花生卫星飞上了天嘞,红旗招展美名扬!感谢毛主席,歌颂共产党,资阳永远是个好地方!好地方!”

《资阳是个好地方》这首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阳民歌,一度在这片大地广为传唱,可歌名并非来自词曲作者的灵感创作,而是源自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58年前,在火车站前看到资阳县工农业生产的盎然景象,毛主席不禁点头赞叹:“好地方啊!”

毛主席的这句话,激励起了无数资阳人建设家乡的热情。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仍让每个资阳人热血澎湃。

“好地方啊!”

毛主席为资阳点赞

1958年3月27日,资阳火车站站台上布满了县公安局的安全保卫人员,他们个个神情肃然,没有人随意走动。

14点左右,站长王德生和值班员王九江敬礼迎车,中央首长专列停靠资阳站,铁路工作人员忙着为列车加水。

第一时间,站台上的人几乎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倒数第二节车厢上走下来,与站在车门边等候的成都铁路局局长胡景祥握手后,和匆匆走到跟前的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一道缓步走出车站,资阳县县委书记李果明、县公安局长傅自松和长江合作社社长刘世富三人迅速跟随于后。

这个身材高大的人就是毛主席。毛主席手指着和平路方向的资阳城问:“这是么子地方?”李井泉答:“是资阳。”听到“资阳”这个似曾相识的地名,毛主席似有所思,看着眼前绿油油的麦田和稍远处的资阳火力发电站,他不禁点头赞叹:“好地方啊!我们出去走走吧。”

随后,毛主席健步走进麦田,弯腰轻抚麦苗,看到麦粒饱满,十分欣慰。回程经过甘蔗地时,泥路凹凸不平,有人要上前搀扶,毛主席摆手道:“不要,我能走的。”看见破土的甘蔗苗嫩绿可人,毛主席说:“这东西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应该大力发展。”

紧挨甘蔗地的路基斜坡种满了豌豆、胡豆,毛主席赞赏道:“呵,边坡都种上了。这样利用空地荒地种粮食,增加生产,很好!”

折返途中,路过一排平房,毛主席走进一户铁路职工家坐了约十分钟,问些家庭生活情况,然后才回到站台。在站台上,毛主席和李井泉、胡景祥边走边聊,忽然看见墙上“打掉官气,扫掉暮气,朝气蓬勃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标语,毛主席夸赞道:“这个标语好!”

稍后,一个身材高挑穿蓝西装的乘务员点了一下手表,毛主席会意上车,或许是觉得有些失礼,又下车与值班站长、值班员一一握手,胡景祥跑来介绍:“这是资阳站站长王德生。”能和毛主席握手,王站长激动不已。

14点半,汽笛一声,列车启动,欢腾的人群涌向火车站,王德生和王九江立在人群中,目送毛主席专列离去。

突然下车

毛主席和资阳有缘

其实,毛主席与资阳的这段“奇缘”,原本就是一次“意外邂逅”,也是毛主席亲自给予资阳的一次“奇遇”。

据时任资阳县公安局长的傅自松回忆,1958年3月初,他接到四川省公安厅绝密通知,赶到成都开会。会上,四川省公安厅厅长赵苍璧传达中央指示:3月9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毛主席一行将乘坐专列沿成渝铁路到重庆,要求成都铁路局和沿途经过的几个大站县市,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原则是“绝对保密,内紧外松”,避免任何事故发生。

傅自松回到资阳后,立即向县委书记李果明汇报,制定了三条安保防控措施,出于保密要求,资阳全县只有县委书记、县长、公安局长知道是毛主席特别专列经过资阳。

按照原定计划,专列在资阳车站短暂停靠加水后,就会继续前行,谁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下车出站,看看资阳。所以,当毛主席一行向站外走去,资阳县的同志才跟随于后。

毛主席为什么会突然下车?当时没有人敢问原因,这也至今是个谜题,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毛主席专列的车厢都是那种‘闷罐车’!”特意被安排在当天值班的王九江对家人说过的这句话,或许能为毛主席下车找到原因。

3月27日11时55分毛主席一行乘特别专列离开成都,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闷罐”旅行,其憋闷程度可想而知,毛主席在专列停靠资阳时下车透透气,就再自然不过了。

1951年在成渝铁路修建现场,毛主席的老友张圣奘发现了“资阳人”头骨化石,这是共和国建国后发掘到的第一块古人类头骨化石。后来在中南海宴请张圣奘时,毛主席听这位老友说起过资阳。l954年在参观全国基本建设工程出土文物展览时,毛主席还仔细念过资阳人头骨化石解说词。所以,当毛主席听到此前被多次提起的“资阳”时,一时兴起在“资阳人”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走一走也就顺理成章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突然在资阳下车,打乱了原定视察行程,加之李井泉事前不知具体安排,临时改变了路线,使得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毛主席的自贡,却与毛主席失之交臂,留下无限遗憾。

亲历“幸运”

资阳人的幸福记忆

毛主席停留资阳,原本不在计划之列,加之保密要求高,公安部门对车站进行了管制,所以能够亲身经历这一历史时刻的人不多,再加上五十八年时光洗礼,寻找到当年亲历者的难度极大。

经过记者调查,胡景祥、王德生、王九江等亲历者已先后离世,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还是找到了另外几名亲历者,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记忆中的往事。

83岁的刘天茂老人是当年负责为专列扳道的主任扳道员,那一年他25岁,由于工作认真,历史清白,他被委以重任。

刘天茂记得,3月27日那天,资阳县公安和民兵在车站内外及铁路沿线布设了警戒,就连扳道房里也进驻了公安。格外不同的气氛,让刘天茂感到既紧张又激动。

“那天的专列一共是3趟车,最前面是轧道车,中间的是毛主席专列,后面还有一趟警卫车。”目送这趟特殊的专列安全驶过扳道房,圆满完成任务的刘天茂在心里松了一口气。

“当时只晓得是中央首长的专列,不知道里面坐的是毛主席。”刘天茂说,能够通过选拔为毛主席专列扳道,他的心中一直都很自豪。

75岁的罗淑彬老人是王九江的妻子,她回忆起丈夫说过的一些情况。王九江在调回到资阳车站工作前,曾经在成铁公安处工作。正是这个原因,王九江被专门调整到27日担任车站值班员。

据王九江说,27日的站台上,除了他和站长王德生,其余站台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县公安局布置的安保人员。下午2点左右,专列停靠资阳车站加水。一阵阵轰隆隆的门响,从车厢内一下子下来许多人,迅速在站台上形成隔离带,紧张的气势让见过世面的王九江也惊了一下。王九江这才注意到,原来只有几节车厢的专列全是那种“闷罐车”,除了巨大的铁门,只有几个很小的窗口开着,车厢内的设施倒是一应俱全。

突然,王九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上列车,那不是毛主席吗?正当他叹息还没有看仔细时,毛主席又走下车,来到他和站长身边,同他们握手,并说:“你们辛苦了!”毛主席的随行记者还为他们拍了两张合影,可惜他最后还是没有看到过这些照片。

罗淑彬记得,从此之后,王九江就成为了县里的“名人”,经常被县委请去座谈或作报告。1976年,毛主席去世,王九江又被请去作过报告。

今年65岁的方丛礼老师算是最年轻的亲历者了,那时,只有6岁多的他还没上学,就到火车站外去玩。正玩耍间,突然看见从车站内走出几个人来,走在最前面的人很高大,方丛礼一眼就认出来,“啊,毛主席!”他脱口喊出了声,他向毛主席奔去,却被一旁的公安人员拦住了,只好远远地站着看。

“毛主席先是直接走进了一块麦田,和一些人交谈了一阵,就往回走,途中好像还进了一个人的家里呆了好几分钟,才又走回车站里的。”方丛礼对他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记忆犹新,“后来,毛主席抚摸过的麦子成熟后,装入玻璃匣,放到文化馆里展览,都说是‘幸福麦’!”

更有趣的是,方丛礼这个看到毛主席的6岁孩子,后来还被演绎成毛主席抱过、摸过头的资阳版“幸福娃”,弄得他不得不撰文来澄清。

这几个亲历者的故事,只是毛主席到访资阳大背景下的小插曲,却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

《资阳是个好地方》这首歌,经过记者多方寻访,终于在《毛主席来到咱资阳》一文的作者刘至明老师处,找到一份资阳老歌迷手抄的完整歌谱。据了解,这首歌创作于毛主席来资阳后不久,由陈伯万作词,石平记谱整理。陈伯万先生时任资阳县县委副书记,石平即石正炬,系当年资阳中学音乐老师。

时光荏苒,季节轮替,春暖又花开,明媚的春光又在向我们昭示:“资阳是个好地方!”

五十八年来,毛主席的这句话历久弥新,催人奋进,鼓舞着资阳人民风雨前行。

如今,“十三五”征程已经起航,建设“三区一都市”的宏伟蓝图,将让未来资阳更美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