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人文古迹
资、资水、资国、资阳的来历
35000年前的洪荒时代,一群古老的“资阳人”,在沱江之滨渔猎栖居,迎朝翡晚虹,看雁飞雁落。他们打磨新石器,以骨锥缝麻为衣,执蚌刃剔肉煲汤,烧土制陶,垒石成灶,在九曲河畔创造了绳纹陶文化,繁衍生息数万年。
相传,氏族公社后期,洪水滔天。约公元前2240年,帝尧九太子姬资因为协助大禹治理沱水有功,封在沱江流域,沱水因名资水,在莲花山下、资水北岸建立资国。
资国后被秦灭,为蜀郡(成都)所辖。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夷”,置古资中县,治所为今资阳城。北周武成二年(560年),迁资州至资中故城,并置资中郡及资阳县,州、郡、县治所均在资阳城,自此始有资阳之名。
民国三十八年《资阳县志》载:按资中之名启于汉,其旧境莫能详,惟据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汉表》列资中地除上表(磐石县、龙水县)数县外,尚有银山月山(唐置)、威远(隋附置)、婆日至如(唐置)、中江(周置)、内江(隋避中附改为内)、清溪(唐置)、昌元(唐置明改荣昌)、安岳(梁置)、多业(周置宋入乐至废)、永康(周置宋改普康省入安岳)、崇龛(唐置宋省入安岳)、柔刚(隋置)、安居(隋即柔刚改置)等,广袤数倍于今。而资阳之号则始于齐。据旧志,西魏恭帝二年改资州为资阳。元和志,周明帝于资中县置资阳县,因资水为名。今从高公韶碑定为建元元年。初改为资阳,是南朝先有此名,北朝得其地因而沿袭之也。逮改资阳后,有时于县设州焉,有时于县设郡焉,至州置磐石而县东境半附之,州至龙水而县南境半归之,唐贞观初兼于县境置丹山,其分合变迁俱据范志所引……
“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发现
1951年,成渝铁路建设进入高潮,重庆大学教授张圣奘带队来到资阳县,调查搜集铁路沿线出土文物。
《张圣奘江陵才子掘出“资阳人”》一文记述道:
当时西南地区没有专门的文物部门,张圣奘就担任西南文教部文物调查征集小组组长,一共十多个人,奔赴修路现场。张圣奘后来说:“在挖掘黄鳝溪1号桥基的过程中,在桥东不远的8米深处,发现了一些象齿,即特别注意。”直觉告诉他,这里肯定有宝。坑中积水,于是他们请来当地人用人力水车土法连夜抽水。
1951年3月16日,张圣奘索性挽起裤腿下到厚厚的污泥里用手摸。他的脚踩到了一块硬物,伸手摸出来一看,是一个人类头骨化石,他把这个头骨化石高高举起,兴奋异常,现场一片欢腾。闻名中外、沉睡了3万多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终于在张圣奘手中复活了。
消息传出,恰逢发现“北京猿人”的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到重庆,于是又同张圣奘再次前往发掘现场。只可惜,这个头骨化石只有头盖及上颌两块,下颌骨一直没找到。后经国务院批准,这颗人头骨化石正式命名为“资阳人”。
1957年12月,经过长达六年的科学研究,裴文中、吴汝康著述出版了《资阳人》,并得出以下结论:
1、资阳人头骨化石是在解放后七年多来所发现的比较上最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更重要的是过去在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如中国猿人、河套人和山顶洞人等都在北方,而资阳人则发现于南方的四川。因此,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于中国人类的起源和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分布都提供了新的资料。
2、资阳人头骨化石的时代,根据在资阳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特别是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地层上的观察以及资阳人头骨化石本身的性质,可以确定是属于更新统晚期。
3、就资阳人头骨的一般性质而论,如头骨的高度相当大,头骨最宽处在两侧顶结节部分等,可以判断资阳人属于新人类型(Homosapiens)。
4、资阳人头骨外面的骨缝虽仍大部明显,但内面的骨缝几已全部愈合。资阳人齿槽骨有明显的瘢痕和骨质修复现象,显示其生前长期患有严重牙病。资阳人有相当大的额窦,腭中缝后部(水平部)已经愈合,左第二前臼齿残留的齿根管极细,在X射线照片上不能见到。上颌窦很大,这些性质都显示资阳人的年龄已在中年以上。
资阳人头骨细小,表面平滑圆润,额部较为丰满,且有明显突起的顶结节和额结节,显示其为女性。因此可以确定资阳人是中年以上的女性个体,可能已在50岁以上。
5、资阳人头骨具有某些原始的性质。
由颅盖高指数、前囟位指数、前囟角和额角数值,也可以确定资阳人是早期的新人类型,比欧洲的克罗马农人和中国的山顶洞人更为原始,是中国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新人化石。
6、资阳人头骨一方面与山顶洞人的头骨有某些相似的性质,另一方面又与中国猿人有某些相似的性质,显示三者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
7、资阳人上颌骨的齿槽突出显示其生前患有严重的慢性局限性的骨髓炎或慢性牙槽脓肿,为牙病的历史提供了资料。
【鲤鱼桥遗址】
鲤鱼桥遗址位于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孙家坝,1973年夏,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地理研究所和成都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在鲤鱼桥河的斜坡型岸边进行了试掘。1980年12月开始,北京大学吕遵谔教授主持,在试掘点3米处发现了竹鼠、东方剑齿象、犀牛和水青冈、青周、川桂皮以及木姜子等化石;发现了石器20件,经鉴定为旧石器时代遗物。
鲤鱼桥出土的石制品打片,与蒙溪石虾子、沙嘴、安岳龙台场、白水乡采集石器非常一致,而与富林文化、铜梁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吕遵谔教授等将以鲤鱼桥为代表,把蒙溪流域、涪江支流琼江安岳段发现的旧石器,统称为鲤鱼桥文化。
【龙垭遗址】
“龙垭遗址”位于简阳市简城镇龙垭村,是四川第三处、也是30年来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0年8月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简阳公布了这一发掘成果,上万件包括象牙化石在内的动物骨骼化石、石器和少量古朴的饰品出土,为今人带来大量2万至3万年前西南地区古人类的活动信息。
截至2010年8月18日,该遗址共出土了87件骨骼化石、86件牙齿化石、3件角化石、石制品337件,骨骼化石碎片、石制品碎片数千件,但尚未发现古人类的遗骸。
该遗址距1951年发现的“资阳人”遗址仅40公里,同属沱江流域。
【资阳汉代青铜车马】
资阳汉代青铜车马于2005年12月22日出土于雁江区雁江镇资溪村11组兰家坡(今铜车马街),为汉代典型轺车,单服马,是四川省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继贵州兴义、甘肃武威之后发现的第三辆汉代青铜车马,也是考古界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汉代青铜车马,被誉为“中国汉代第一车”,对研究秦汉时代的车舆制度,汉代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工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兴盛于唐、五代、北宋,是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传承走廊。据专家介绍,安史之乱后,中国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弱,中国石窟艺术从中原南渡到了安岳,并在这里走向了重庆市大足县。因此,安岳石刻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居于“上承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有“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之誉称。安岳石窟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川剧、曲艺等起承转合、融为一体,堪称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雕刻艺术之集大成者,人文精神美丽光辉熠熠闪烁。
安岳境内现存摩崖造像230处,10万余尊,石刻经文40万字,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全县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其摩崖石刻造像题材内容丰富,规模恢弘,艺术精湛,雕刻鬼斧神工,独具特色,历史文化、艺术、美学、力学在安岳石刻身上有机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世界最长全身左侧卧佛——八庙卧佛等代表作品已蜚声海内外;安岳圆觉洞石刻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4年安岳再次以“石刻”项目被文化部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半月山大佛】
半月山大佛,因坐落于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它位于雁江区碑记镇,是全省第三大坐佛,据说在世界上排第22位。
它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一说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陆续用了150年,相传七代人,方在悬崖峭壁上凿建成初具形态的大佛像。到公元1131年(宋高宗绍兴元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师周义等人,为巨佛开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大佛的建成共历时484年。
半月山大佛属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为弥勒佛倚坐像,属净土宗造像。大佛端坐于长方形石龛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宽11.2米,结构雄浑古朴,气魄宏大,一望而令人产生敬畏之心。而佛像面部丰润,双耳垂肩,表情安详恬静,目光平和下视,好象在关切地注视着礼拜者,又使人觉得可亲可敬。
资阳古今人物
孔子之师苌弘
苌弘(公元前582-前492)字叔,又称苌叔,是“以方术事周王”之贤士,通过观测天象、推演历法、占卜凶吉,对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礼战事等作预测,对自然变迁、天象变化进行预报和解释。
公元前518年,孔子自曲阜西行至洛阳,特意去拜访苌弘,向其请教古乐,足见苌弘的学识和地位。
西汉辞赋家王褒
王褒(公元前90-前51),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的修养。
王褒的赋往往并不追求政治上的讽谕规诫,显现出唯美的辩丽可喜,娱悦耳目,有鸟兽草木多闻之观的纯文学属性。一生共留下《洞箫赋》等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1卷,明末收集有《王谏议集》11篇。
东汉经学家董钧
董钧(公元前12-63),字文伯,东汉著名经学家。董钧学识博通古今,其研究的礼学是《庆氏礼》,即今文经学的《仪礼》,门下学生一度多达百余人。
董钧,平生以收徒讲学为乐,“当世称为通儒”,对于传播儒家思想,尤其是传播和发展庆氏礼学,作用巨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
秦九韶(1208-1268),字道古,南宋著名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秦九韶,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剑、营造之学,著有《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表述了一种求解一元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解的算法——正负开方术。
陈毅元帅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字仲弘,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第三书记。与邓小平等统一指挥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及东南广大地区。
现代书法家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现代著名书法家。
谢无量,民国初期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中国古田制考》《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书法》等。
抗日名将饶国华
饶国华(1894年-1937年),资阳市雁江区人,名厥卿,字弼臣,川军第145师师长。
饶国华为人正派朴实,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作战骁勇,每战必身先士卒。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在安徽省广德县与敌军作战,以身殉国,后被国民政府由陆军中将追晋二级上将。1983年9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饶国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饶国华为革命烈士。
著名作家周克芹
周克芹(1936-1990),四川简阳人,原名克勤,作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现代作家》主编。
1973年以来陆续发表了《早行人》等20余篇作品。1979年,调四川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发表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并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勿忘草》和《山月不知心里事》分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35000年前
“资阳人”打石为斧,断木为器,于厮土渔猎,临资水栖居。五旬老妪,不堪岁月摧折,毙亡于九曲河之滨,尘封历数万之年。
20000~30000年前
一群远古人类在简阳市简城镇龙垭村栖息,留下骨骼碎化石、旧石器、骨器上万件,其中有三块看似项链吊坠的骨质饰品。
前?-前492年
东周内史大夫苌弘,观天象,定音律,“以方术事周王”,留下“孔子访弘”、“碧血丹心”的千古传奇。
西汉辞赋家、谏大夫王褒,作《九怀》《僮约》,写《洞箫赋》《中和》《乐职》,赋《圣主得贤臣颂》等,引宣帝文坛之风气。
约前90年—前51年
约前12年—63年
东汉经学家、五官中郎将董钧,精通《庆氏礼》,制订五郊祭祀、宗庙礼乐、威仪章服等礼仪,授徒讲学,当世称为通儒。
142年5月30日(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
四川各地道首齐聚简阳东北玄都山逍遥洞,刻留“东汉仙集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留题洞天”二十字石碑。
502年(南齐中兴二年)
梁武帝代齐据益州,古资中县废。
555年(西魏恭帝二年)
改牛鞞县为阳安县,并置武康郡,郡、县治在今简阳简城镇。
560年(北周武成二年)
将资州州治自阳安县迁至古资中故城,并置资中郡和资阳县,州、郡、县治所均在今资阳城。
575年(北周建德四年)
于普慈郡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今安岳县城。置多业县,隶普慈郡。普州辖安岳、普慈、安居、永康、多业县,直属于西南道大行台(成都)。
603年(隋仁寿三年)
置简州,撤资阳县为简州属地,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
609—702年
唐代高僧智诜,于资阳莲台寺翻译《万佛经》,先师从玄奘,后投师弘忍,唐高宗赐号“宝修禅师”,则天女皇敕赐《华严经》及达摩祖师木棉袈裟。
630年(唐贞观四年)
分磐石县辖地置丹山县,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省丹山县为镇,明成化元年丹山镇划入资阳县。
871年—989年
陈抟应考进士却名落孙山,决意从道,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著有《太极阴阳说》、《太极图》等书,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
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
资州龙水县上乡(今大佛乡)人张大楫,制造浑天仪,以木为盖,可测星辰位置,绍兴七年四川制置大使席光大进献朝廷。
1465年(明成化元年)
分安岳六乡复置乐至县,编户七里,属潼川州。
“蜀人原乡”三万五千年的历史记忆
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
资阳知县卢湘主持迁建资阳城隍庙于县城城南宣化街轮藏寺故址,占地4290.6平方米,城隍庙会由此而兴。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资阳籍抗英将领、江苏狼山镇总兵谢朝恩,在浙江镇海县与英军激战中投海尽节,清廷追赐骑都尉。
1878年(光绪四年)
四川遭遇旱灾,总督丁宝桢巡视灾情路过资阳时,到城隍庙祈雨,甘霖应祈而降,上奏朝廷,光绪赐书资阳城隍“祈年大有”。
1914年(民国三年)
资阳县城屠帮陈锡安等创办资阳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饶国华将军壮烈殉国,被追认陆军上将,遗体葬于资阳城东干溪沟。
1951年3月
张圣奘在资阳九曲河铁路桥1号桥墩东侧的“东坑”发掘出“资阳人”头骨化石。
1958年
撤销遂宁专区,安岳县、乐至县划入川南行署区内江专区。
1981年
重庆自然博物馆李宣民教授在“资阳人B地点”发现172件旧石器及有孔石珠一枚。
1993年
资阳县改为县级资阳市,由内江市代管。
1998年4月29日
资阳地区成立,管辖安岳、乐至两县和资阳、简阳两市(县级)。
2010年4月
简阳“龙垭遗址”被发现,确认为中国西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研究2万至3万年间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人类活动历史均具有重大意义。
25000年前
一群远古人类在雁江区小院镇孙家坝鲤鱼桥一带繁衍生息,创造“鲤鱼桥文化”,遗下20件旧石器。出土的土陶器表明,6000年前他们还生活在那里。
约前2240年
相传,帝尧九太子姬资封于沱江流域,在莲花山下、资水北岸建立资国。
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
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置犍为、沈黎、汶川、牂柯、越西五郡,并置古资中县,隶犍为郡,治所在今资阳城。
前28年(汉成帝建始五年)
西汉光禄大夫王延世,治黄成功,汉成帝改年号为“河平”元年,晋封延世为光禄大夫。河平三年,王延世再次堵黄河决口成功。
约1—77年
东汉公车司马令杜抚,师从洛阳薛汉,著《韩诗章句》,与马严、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任公车司马令,掌管南宫阙门。
420—479年
南朝宋时,简阳称牛鞞县,隶益州蜀郡。
520年(梁普通元年)
益州刺史临汝侯萧犹赐僚铁卷缕書,置普慈郡(今安岳县)。隋开皇三年废普慈郡。
557年(北周孝明帝元年)
于武康郡阳安县置资州,古资中县为资州辖地。
565年(北周保定五年)
置磐石县(今资中),县东境半附之。
587年(隋开皇七年)
资州治所迁至磐石县,资阳县仍属资州。
607年(隋大业三年)
改资州为资阳郡,复设资阳县,隶于资阳郡。
618年(隋义宁二年)
置龙水县,县南境半归之。宋淳祐三年废,乾德四年省入磐石。
643年(唐贞观十七年)
于资阳县南大佛乡半月山始凿资阳大佛,唐贞元九年(793年)八月坐像初成,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巨佛开目。
965年(北宋乾德三年)
后蜀主孟昶妃花蕊夫人于开封殉节并归葬资阳莲花山。清光绪十八年,建章园于东岳山,立花蕊夫人祠。
1208年-1261年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中进士后,历任琼州知府、司农丞,淳祐七年(1247)九月完成数学名著《数书九章》,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
资阳知县王澄奉命筑城墙,高4.7米,厚1.9米,周长3881米,墙下挖壕深宽各2.5米,四门各建城楼一座。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
乾隆皇帝御匾封赠资阳城隍庙,赐封资阳城隍“显忠大王”,知县杨周冕在县城狮子街跨街修建“三贤故里坊”,次年修“平升人瑞”老人坊。
1860年(清咸丰十年)
资阳县南大佛乡斗坎山铧厂铸造师胡永同为资阳县城造“大将军”大炮四尊,每尊重约五千斤,获朝廷嘉奖。
1913年(民国二年)
改简州为县,摘取简州和阳安之首字,命名简阳县,属川西道。
1925年(民国十四年)
杨芳毓、邵锡芳等募集资金创办伍隍场寿民公学(伍隍中学)。
1949年
12月11日资阳解放,14日乐至解放。建国后资阳县、简阳县属川南行署区内江专区,安岳县、乐至县属川北行署区遂宁专区。
1957年
裴文中、吴汝康联名出版《资阳人》。随后,“资阳人”被写进中小学历史教材。
1980年12月
北京大学吕遵谔教授在资阳小院镇发现距今25000年的鲤鱼桥遗址,将之称为鲤鱼桥文化。
1984年
李宣民、张森水联名出版《资阳人B地点发现的旧石器》。
1994年
设立省辖县级简阳市,由内江市代管。
2000年6月14日
设立地级资阳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雁江区,11月雁江区挂牌成立,12月底资阳市挂牌成立,辖雁江区、简阳市(县级)、安岳县、乐至县。
本报记者张方金范宇实习记者易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