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古代三贤之一——王褒在《僮约》里讲述了一个汉代家奴一天到晚,一年四季的所有劳动规程、行为规范,种养加、农工商、行站卧等无所不包。但这样一部汉代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却很少有人了解。
3月1日,在本土文化人的努力下,爱奇艺四川频道负责人来到资阳,与资阳汉服文化研究会携手,共同拍摄微电影《僮约》,将资阳文化搬上荧屏。据了解,接下来剧组还会继续选角,整部微电影的拍摄计划在今年4月前完成。
多知道点
《僮约》,是王褒最有特色的作品之一,记述他在四川时亲身经历的事。公元前59年,王褒到“煎上”即渝上(今彭州市一带)时,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明确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以及若干项奴仆不准得到的生活待遇。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
此外,他所描述的当时奴仆们的劳动生活,奴伴关系,是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极为重要的材料,可以使人从中了解到西汉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经典作品值得更多人了解
资阳三贤、王褒、汉服、微电影、爱奇艺……这些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词汇,怎么能融合到一起?
王褒用方言写的《僮约》,以戏谑的笔调描写奴隶的待遇,为史存唯一的汉代百姓生活百科全书。
微电影《僮约》,再现了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该片讲述了西汉辞赋大家王褒在赴京任职前夕,前往染病新逝的同窗好友张生家中祭奠。恰逢无酒,而张生家中的小奴隶便了,对家中陌生男人心生醋意,说不去为野男人买酒。为了教训这个不懂事的毛孩子,王褒向张生妻子杨惠买了他。没想到便了嘴硬,坚持要王褒把他每天的工作写清楚。王褒当下提笔,一气呵成,写下儿童买卖契约《僮约》,并命两个丫鬟为便了轮番解读,听得便了痛不欲生,涕泗滂沱,终于知错认错,痛改前非。
由雁江区文联主席孟基林根据王褒《僮约》编剧的本土文艺外宣片、青春偶像短剧、汉服微电影《僮约》,经文化公司推荐,获得影视巨头爱奇艺(四川)的认可,愿意免费拍摄,在成都免费召开新闻发布会,爱奇艺全面推广,有进一步深度做成院线影片的愿望,这将对宣传推广雁江地方文化打开一个窗口。
“《僮约》深入挖掘了资阳文化先贤王褒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方式演绎出来。”谈起剧本的创作初衷,孟基林说,“《僮约》是我们资阳的文化先贤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应该让更多的资阳人看到它、了解它。”
筹备不易文化人肩负重担
有了这个想法后,孟基林开始着手剧本创作。幸运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资阳汉服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这更坚定了他拍成这部微电影的信念。
说起筹备过程,孟基林感慨万千,他说,作为一个民间团体,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来完成这样一个艺术品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意义又充满挑战性的事。这是我们地方文化人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资阳爱心帮扶协会会长邹忠良得知这个消息后,决意相助此事。最终通过引荐,爱奇艺四川频道负责人晋耀武看到了《僮约》的剧本。
3月1日,爱奇艺(四川)派晋耀武导演和摄影师到雁江初步选拔演员,实地考察了临江豆瓣老厂区、临江寺古戏台、王褒墨池和王褒墓、沱江风光、字库山公园、三贤文化公园等拍摄场地。同时,完成了对脚本的细化和拍摄安排,计划在今年3月完成拍摄。
“其实刚接触剧本的时候,我并不能完全读懂,而后通过作者为我讲解后,我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厚重。”当记者问到《僮约》拍摄的原因,晋耀武说,“《僮约》将两千多年前的东西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再现出来,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再发掘、对文化的新传播,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希望以微电影作为一个起点,未来会涌现出更多方式,促进资阳文化建设。”
资阳先贤资阳人自己演绎
当天下午,《僮约》的第一次演员选角在雁江区委宣传部会议室进行。选拔还未开始,20余位风采各异的选手已经在座位上焦急地等待。
其中最小的参赛选手李佳欣今年5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来面试的角色是剧本中王褒好友张生的女儿丫丫。
李佳欣妈妈江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喜欢表演,3岁就开始学跳舞,还特别热爱汉服文化。我希望通过来参加《僮约》的选拔,丰富她的阅历,也能锻炼锻炼她。”
江女士说:“用微电影的方式来再现先贤王褒的故事,这是一种宣传本土文化的新方式,值得我们大力支持。”
另一位参演选手谢女士表示:“资阳的文化先贤,由我们资阳人自己演绎。若能参演,这将是一种荣幸,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实习记者李青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